周利剛
[摘要]在英語教學中,如何從教與學兩個方面取得良好效果,一直是困擾教師的難題。在努力提高教學藝術和教法的同時,教師要考慮調動學生的非智力因素,還應從教材編寫、新舊知識的聯系及文化氛圍等多方面去研究,以此促進知識由舊到新、由內到外、由簡到繁的順向遷移,從而更好地實現英語語言的交際運用功能。
[關鍵詞]英語;教學;正遷移
凡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起促進作用,叫正遷移;反之,起干擾或抑制作用稱為負遷移。遷移是學習過程中普遍存在的現象,是學習過程中的一個重要方面,凡是有學習的地方就存在著遷移,英語學習也不例外。英語教學的重要目地是培養(yǎng)能力和發(fā)展智力,而學習的遷移則是檢驗教學是否達到這個目標的最可靠的指標。在英語教學中,正確利用遷移的規(guī)律,才能最終提高教學質量,達成教學目標。
一、運用英漢對比,促進正遷移
學習外語時,本族語的系統(tǒng)知識,特別是本族語同所學的另一種語言有相似之處時,會給學生一定的幫助。漢語和英語之間存在一定的共性,對漢語中的部分詞性,如名詞、動詞、代詞、形容詞、副詞等的概念有所了解和掌握,對學習英語單詞的詞性和在句子中所起的作用會產生正遷移;對漢語的句子結構同英語簡單句的結構進行比較,也可以產生正遷移。如“我愛我們的國家”,這句翻譯成英語為“I love our country”,漢語和英語的句子結構完全一致,都采用“主語+謂語+(定語)+賓語”的結構。又如在初中英語教學階段對This is a book,That isnt a pencil,He is a worker等基本句型的教學,教師可引導學生利用英漢兩種語言相同的語序所產生的正遷移作用,使學生輕松掌握這類句型,減少學習上的茫然。然而漢語對英語學習也有負面作用,因為英語和漢語之間存在著許多差異,倘若運用不當,往往會產生負遷移(干擾和影響)作用。如漢語的動詞沒有人稱、時態(tài)和語態(tài)的變化,而英語動詞卻有時態(tài)、語態(tài)及數的變化。簡單的例子如:I like singing,We like singing,They(You)like singing,但換成He likes singing,He did it a moment ago,He is doing it now,或He has already done it所表達的意思完全不一樣。因此,初學者往往忘記英語人稱、時態(tài)和語態(tài)方面的詞形變化,常常犯一些錯誤,這是漢語學習所產生的負遷移作用。英漢句子的成分順序雖基本相似,但并不完全相同。初學者在翻譯“他每天早上六點鐘起床”這一句時,常會譯成He every morning six oclock gets up,很顯然這是一個錯句,應譯成He gets up at six oclock every morning。教師在講授時應該克服這些負遷移,進行漢英比較時,找出其普遍性,更要注意其特殊性,并針對這種特殊性采取相應的措施和方法,節(jié)約教學時間,提高教學效果。
二、明確新舊知識的聯系,促進正遷移
舊知識和新知識往往既有聯系又有區(qū)別,新知識的獲得總是在舊知識的基礎上進行,即利用已有知識經驗的遷移,經過分析、綜合、抽象和概念等思維過程來實現。因此,為了實現知識的正遷移,我們必須對新舊知識相關聯的情形進行分析,利用教材的內在聯系,從復習舊知識中引入新課題,抓住新知識內容的關鍵,順利實現知識的遷移。如在學習“過去進行時”時,可以先復習“現在進行時”的結構,并提醒學生注意兩種時態(tài)的結構和用法差異。實踐證明,與新知識有關聯的舊知識或經驗越多越豐富,遷移的效果就越大,學習就越容易進行。實踐證明,在英語教學活動中,充分利用遷移規(guī)律,能夠提高教學效率,促進英語學習,有助于學生掌握標準得體的英語。實現語言的正遷移,才能做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認識技能和運用能力。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仔細觀察、認真分析、反復比較、積極思考,找出語言知識的本質特征,辯別語言差異,尋找實現正面遷移的主體關聯內容,促進新知識的學習與掌握。引導學生將新知識納入語言系統(tǒng)之中,弄清它的正確歸屬點,避免已有知識對新知識的干擾。
教師要花費一定的功夫,在有可能發(fā)生負遷移的地方或時候,做好事前的啟發(fā)誘導工作。創(chuàng)設適宜的實際或虛擬情景,讓學生產生豐富聯想,同時借助各種現代化教具,通過教師的形象描述,使學生進入英語環(huán)境中,把想象與思考交融在一起。
三、綜合貫通,促進知識的橫向聯系,推進正遷移
許多教材的內容彼此依賴,前面的知識學生尚未學會,后面的教學就不能順利進行。學生要理解一種新的理論,必然要同已知的、熟悉的理論進行比較,使新舊知識可以辨別,這時,需要教師在教學中加強橫向聯系。對新舊知識進行橫向聯系的對比,可以增加區(qū)分度,變負遷移為正遷移,從而提高教學質量和效果。如教師要講授There be句型時,要講清和have/has的區(qū)別,前者注重表示存在,后者著重擁有。只有將知識進行橫向的對比,才能使學生對新學習的知識掌握得更加透徹。
四、提高閱讀和寫作能力,促進正遷移
語言有口頭語和書面語之分,前者指以聽說為主的言語,后者指以讀寫為主的言語。聽說是緊密聯系,相輔相成的。聽和說是口語,讀和寫是書面語。語言的原始形態(tài)就是口語,而書面語是口語的書面記錄,是在口語的基礎上發(fā)展而來的。剛學英語時,教師應起示范作用,讓學生聽清楚發(fā)音,而后模仿,避免用相似的漢語語音代替英語語音。讀是寫的基礎,讀能促進寫,應該在讀的基礎上加強寫的訓練。寫又反過來促進學生對詞形的辨認,從而有利于提高閱讀速度。在英語教學中,聽說尤為重要,對學生的英語學習起著極大的正遷移作用。教師要力求做到以下幾點:
1.轉變觀念,明確“聽”“說”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聽”和“說”是言語交際活動的主要形式。聽的言語交際活動屬于理解和吸收信息的交際活動,由于新教材的使用及聽力試題的出現而備受師生的注意和訓練;而說話是屬于表達思想和傳遞信息的言語交際活動,是一種積極主動的創(chuàng)造性言語活動,也是一種高級神經系統(tǒng)智力認識活動。因此經常注意聽說,不但能活用所學知識,而且能豐富聯想,增強自信,使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得以發(fā)揮,從而對以后的學習起到正遷移的積極作用。
2.克服學生心理因素,鼓勵大膽去說
由于中學生心理正處于發(fā)展黃金期,他們在說的時候往往擔心顧忌別人的想法,害怕講錯,所以容易過度緊張,造成語無倫次。針對這種情況,教師首先應當在情感上縮小和學生的距離,對學生多加鼓勵和幫助,以消除學生緊張情緒。在課堂上多為學生創(chuàng)設說的情景條件,在活動中激發(fā)他們說英語的興趣。只有幫助他們樹立自信,克服害羞心理,才能讓他們感受自己的進步,享受成功的喜悅,才能讓師生在濃厚的英語氛圍中互相暢談交流,更好地反饋教與學的信息。
五、改革整合教材內容,促進正遷移
奧蘇泊爾指出:學生的認知結構是從教材的知識結構轉化而來的。好的教材結構可以簡化知識,可以產生新知識,有利于知識的運用。英語教材明確了英語在基礎教育中的作用,強調學習外國語有助于思想情感教育,有助于學生發(fā)展智力,開闊視野和提高文化素養(yǎng),教材突出了英語的社會交際功能。聽說讀寫是手段,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運用英語進行初步交際的能力,在某種程度上彰顯了教材的概括性。英語教學強調通過大量的語言訓練,使學生熟練掌握英語的結構,獲得基本技能,最終將基本技能發(fā)展為能力,以達到運用語言于交際的目的。教師在教學中應遵循英語教學原則,寓思想教育于語言教學之中,發(fā)揮教師的指導作用,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教學過程中精講基礎知識,加強基本訓練,充分利用直觀教具和電化教學手段,努力創(chuàng)造英語環(huán)境,積極開展課外活動,提高英語教學質量。
總之,要在教學中形成正遷移,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發(fā)揮主導作用,以學生為主體,創(chuàng)設語言情景,調動學生學習思維的積極性,充分利用已有知識的遷移作用,解決舊知識和新知識的矛盾,最終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
參考文獻:
[1]楊潔,張昭苑.漢語與英語交際中的文化遷移探析[J].南昌教育學院學報,2010(03).
[2]姜建平.從復合句中抽出定語從句——精析定語從句的一種方法[J].雅安教育學院學報,1999(04).
[3]王雯.淺談中學英語教學過程中的母語遷移現象[J].中學時代,2013(10).
[4]周曉婷.初中英語詞匯學習中的母語負遷移現象探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3(12).
[5]馬偉,楊斌.母語遷移促進中學英語語法教學[J].宜春學院學報,2011(01).
[6]潘妤.母語遷移對二語習得的影響[J].時代教育,2014(05).
(責任編輯 史玉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