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思平
把調整布局作為國企改革近一段時期的重點和突破口,不僅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需要,而且也是比較好的時機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能否取得成功,關鍵在于國企改革能否取得突破。2016年以來,國務院國資委已經全面鋪開十項改革試點和其他領域的改革,但從目前進展情況來看,國企改革并沒有實質性進展,更談不上大的突破,形成了中央在督辦、企業(yè)在期盼、少數企業(yè)在試、多數企業(yè)在看、社會在批評、改革進度慢的被動局面。國企改革面臨的困難局面,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在改革設計一些重要方面脫離實際外,一個重要方面是改革方向不明確、重點不突出、改革的突破口沒有找到。
國企經過多年的改革和發(fā)展,出現了兩個帶有全局性和長遠性的最重要問題:一是國企在外部盲目擴張,國有經濟的布局太廣;二是國企內部機制不活,沒有完全與市場經濟接軌,沒有把企業(yè)真正推向市場。
國企改革涉及面太廣,既涉及到黨對國企的領導這樣的政治問題,又涉及到國企在國民經濟中的定位和布局的經濟問題,既涉及到國資委對國企的運營監(jiān)管體制,又涉及到國企的組織形式、法人治理結構、勞動人事、薪酬等內部機制。這些方面的改革都是必要的,但在一定的時期內,國企改革和發(fā)展所遇到的主要矛盾和問題是不同的,如果不突出重點,不抓主要矛盾,眉毛胡子一把抓,所有的改革一起推,勢必事倍功半,難見成效。如能抓住當前國企改革和發(fā)展面臨的突出矛盾、突出重點,全力突破,有可能做到綱舉目張,有序推進,一步一步實現改革的最終目標。
當前國企改革的突破口在哪里?國務院有關部門這幾年除了展開十項改革試點外,先后重點突出抓了規(guī)范國企領導薪酬制度,強化國企監(jiān)管和反腐敗,加強黨對國企的領導,推動央企之間的重組,2016年下半年又提出以混合所有制改革為重點等,重點和口號不斷在變,雖然這些領域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都沒有起到“綱舉目張”的突破作用,還沒有找到國有經濟和國企的真正問題所在和改革的突破口。
國企經過多年的改革和發(fā)展,出現了兩個帶有全局性和長遠性的最重要問題:一是國企在外部盲目擴張,國有經濟的布局太廣;二是國企內部機制不活,沒有完全與市場經濟接軌,沒有把企業(yè)真正推向市場。正是國企這兩大突出問題,造成我國經濟產能過剩、庫存積壓、杠桿率高、成本高,使國民經濟結構嚴重失衡,使得中央和國務院不得不提出“三去一降一補”為主要內容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國企改革不到位是我國經濟結構失衡的重要的體制性障礙。
在解決國企對外盲目擴張、內部機制不活兩大問題的順序上,應該優(yōu)先重點解決盲目擴張、布局過廣問題,把國企從不該進入的沒有競爭力的領域中,通過破產、關閉、重組、引進戰(zhàn)略投資者、轉讓控股權、經營者員工持股、混合所有制改革等各種方式,果斷退出來,再對留下來的國企有序進行國有資產管理體制和國企內部組織結構、經營機制等方面改革,可能是國企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的有效途徑,并從整體上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則,國有經濟布局不調整,仍然花很大精力對大量不該由國企進入的領域里的企業(yè)、沒有競爭力的企業(yè),甚至是“僵尸企業(yè)”進行國有資產管理體制和國企內部的改革,不僅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付出了大量的成本,也不可能會有什么實際效果,結果必然是事倍功半,難以取得實質性進展。
把調整布局作為國企改革近一段時期的重點和突破口,不僅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需要,而且也是比較好的時機,具有很多有利條件:一是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國企去產能、清理“僵尸企業(yè)”的工作,給予很多政策和支持。國務院2016年也出臺了《關于推動中央企業(yè)結構調整與重組的指導意見》。二是一大批“僵尸企業(yè)”和競爭性領域的劣勢國企已經難以生存,對國有經濟部署調整的共識還在增強。三是國家這些年來經濟發(fā)展和國有經濟實力的增加,為布局調整中的員工安置提供了很好的物質條件。四是這些年民營和社會資本的發(fā)展,也為承接或參與國有經濟布局的調整創(chuàng)造了外部環(huán)境和條件。
當然,與本世紀初國有經濟布局調整相比,新一輪國有經濟布局調整也面臨著新的困難,比如各方面對社會穩(wěn)定的承受力很低,員工安置對社會穩(wěn)定可能帶來影響,地方和國企領導人的擔當精神大大減弱,加上社會大環(huán)境發(fā)生了變化,在相當多國企內部出現了所謂干得好的沒有認可、干得不好有考核、有了爭議沒保護、出了問題要追責、干得多毛病多、不干事的最快活的普遍現象。如不改變這種社會大環(huán)境和國企內部也普遍存在的這種現象,國企布局調整也很難進行下去。再如,由于種種原因,近幾年,民營資本參與國企改革的積極性嚴重受挫,大量民營資本外流,如果這種局面得不到根本好轉,國有經濟布局調整、混合所有制的改革將難以取得重大突破。
國有經濟布局調整涉及面廣,需要分批分期進行。我們認為,應該借國家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有利時機,分步驟對四類國企進行調整退出:第一類是處于煤炭、鋼鐵、建材、原材料等嚴重產能過剩的產業(yè)中的“僵尸企業(yè)”,近期要加快退出,打突擊戰(zhàn),不要再拖幾年了。第二類是處于商業(yè)、物流、服務業(yè)、外貿、制造業(yè)等競爭激烈的領域,國企從總體上沒有長期競爭優(yōu)勢,對這些領域,除了極少數已經做強、做優(yōu)、做大的國企外,原則上都應逐步調整退出。第三類是目前暫時盈利水平不錯,可以生存發(fā)展,但不符合國民經濟整體發(fā)展戰(zhàn)略,不符合國企長遠的發(fā)展方向,比如房地產企業(yè),也應該逐步退出。第四類是經營風險大,國企內部動力機制和風險承受能力不適應的領域,比如已經具有很大泡沫,并且具有系統(tǒng)性風險的金融領域的中小國企,以及需要巨額投入并且風險很大的高科技企業(yè)等,都應該逐步退出。
國有經濟布局調整中有退有進,退出后的資本形態(tài)更多集中在公共基礎設施的建設、國家重大戰(zhàn)略性產業(yè)等領域。在國有經濟布局調整大體完成后,對仍然保留的國企,除個別軍工等特殊領域,由國有獨資企業(yè)壟斷經營外,其他一般采取混合所有制形式,實行政資分開、政企分開,把企業(yè)推向市場,轉換內部經營機制,企業(yè)領導者的選拔采取市場職業(yè)經理人的聘任方式,企業(yè)的分配制度、勞動制度等一律與市場接軌,使國企真正成為市場中獨立的競爭主體。
(作者為深圳創(chuàng)新發(fā)展研究院理事長,編輯:蘇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