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越境與交通
——明蒙交涉人物事跡考述

2020-04-12 15:40:44特木勒南京大學
清華元史 2020年0期
關(guān)鍵詞:萬歷

特木勒(南京大學)

明朝和蒙古沿長城沿線的互動是前近代東亞農(nóng)耕國家與游牧國家的最后一次對峙。在200 余年的演進過程中,雙方有過“兵連禍結(jié),華夷交困”的戰(zhàn)爭年代,也經(jīng)歷了“華夷兼利”,“胡越一家”的封貢和互市階段。無論戰(zhàn)爭與和平,明蒙雙方都有一批由所謂“越境人”充當通信使者、通事或家丁,他們的背景復雜而多元,我們在史料中看到一個活躍于南北交通的前沿地帶的獨特群體。長城“九邊”是明朝的北部邊界,同時也是蒙古的南部邊界。[1]本文所使用的漢文史料中多次出現(xiàn)的“中國”一詞,當然都是指代明朝(1368—1644)這個前近代的王朝國家而已。另外,本文所使用的“蒙古”一詞是歷史名詞,是1368年以后元朝統(tǒng)治集團退守北方以后的游牧政權(quán),是前近代王朝國家。在明代長城沿線,有很多被稱為“夷使”、“通事”或“家丁”的人活躍于南北交涉的最前沿。在交涉過程中,蒙古的使節(jié)和明朝的通事都有各自的文化背景,其中很多人掌握了蒙、漢兩種語言。更為引人注目的是,長城沿線很多明朝邊將及其麾下的家丁具有蒙古背景,而蒙古方面的很多“夷使”具有漢地背景。這些活躍于明蒙交涉前沿的相對底層的人物,我們或可稱為“越境人”。他們身份和職業(yè)的造成,未必都是主觀意愿的選擇,所發(fā)揮的作用也良莠不齊,但是他們在明蒙交涉和互動中發(fā)揮了非常能動的作用。這些人物及其行跡是明蒙關(guān)系史中最鮮活和生動的內(nèi)容。

這里有必要提到富路德和房兆楹主編的《明代名人傳》。在今天看來,此書很多詞條可能都需要訂補了,但是我們應該發(fā)現(xiàn),該書詞條的選擇并未局限于明朝的名人,而是選擇收錄了大量明朝周邊國家和地區(qū)的人物,視野開闊是該辭書優(yōu)長之處。此書收錄了北元重要歷史人物如達延汗等人,也收錄了投降明朝的蒙古人如也先土干等人。[1]L.Carrington Goodrich & Chaoying Fang eds., Dictionary of Ming Biography 1368-1644,New York & London: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6.與這些名人相比較,通事和夷使地位通常都比較低,當然未足以構(gòu)成專門詞條。1959年,圣母圣心會司律思(Henry Serruys,CICM)神父在《華裔學志》發(fā)表《十六世紀漠南蒙古的漢人》中對于散見于漢文史料的夷使和通事多所涉及,他將活躍于蒙古社會的漢人按照所從事的職業(yè)和進入蒙古的路徑分為戰(zhàn)俘和避難者、移民、間諜和向?qū)?、書記官、工匠和農(nóng)民等幾類。[2]Henry Serruys, “Chinese in Southern Mongolia during the Sixteenth Century”, Monumenta Serica, Vol.XVIII, 1959, pp.65-66.同年,胡鐘達先生在《內(nèi)蒙古大學學報》發(fā)表《豐州灘上出現(xiàn)了青色的城—阿勒坦汗和三娘子·豐州經(jīng)濟的恢復和歸化城的誕生》,文中對明朝通事鮑崇德在隆慶四年明蒙交涉中的行跡做了細致的考訂。由于當時的國際政治條件,司神父和胡先生當然都沒有能夠參考彼此的研究?!睹晒琶褡逋ㄊ贰返谌恚ú苡滥晗壬珜懀γ髅山簧娴囊恍┛缇橙宋锒加猩婕?,例如15世紀中期服役于漠北瓦剌也先帳下的“山西榆次李員外”[1]曹永年:《蒙古民族通史》第三卷,內(nèi)蒙古大學出版社1991年版,第134 頁。、16世紀服役于漠南土默特萬戶俺答汗大營的石天爵等。另外,司律思神父《洪武時期在中國的蒙古人》一文中提到正德年間服役于“虜酋脫羅干部下”的“兀弩骨赤等本山西人”。[2]司律思撰,王苗苗譯:《〈洪武時期在中國的蒙古人〉節(jié)譯》,見達力扎布主編:《中國邊疆民族研究》第三輯,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362 頁。隆慶四年(1570),俺答汗與宣大總督往復談判之際,鄂爾多斯萬戶派遣使臣打兒漢小廝到陜西延綏鎮(zhèn)聯(lián)系和解事宜,明朝方面了解到“本夷原系靖邊營軍余,本名馬天祿,先年被虜,收在吉能帳下,頗見親信。臣謂汝系中國人,骨血在此生長,何忍背華向夷?彼謂有心歸來,但生長男女,俱在虜巢,亟不得便耳。彼感動泣下,遂不復夷語”[3]《明經(jīng)世文編》第5 冊,中華書局影印明刻本,1962年,第4147 頁。,看來其不說漢語很久了。隆慶五年(1571)正月初,明朝宣大督撫派出的使臣李寧與楊亮到永謝布和喀喇沁萬戶,勸說老把都的喀喇沁萬戶加入“封貢”體系。他們在喀喇沁老把都大帳之內(nèi),看到做通譯的也是一個漢人,名字是侯天祿?!侗孔嗍琛氛f“中國被虜識字又會打造器皿漢人侯天祿,夷名威敬達而漢,號稱筆寫契,專與永邵卜、老把都兒、察罕兒即土蠻三家主事”[4]《兵部奏疏》,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復制中心影印明刻本,2009年,第279—280 頁。云,這些都是明朝的使節(jié)或蒙古方面具有漢地背景的人物。明朝方面的很多人物同樣具有“越境人”特征,有待進一步深入挖掘和研究。

已故的印第安納大學教授丹尼斯·塞諾(Denis Sinor)在他的論文《中古內(nèi)亞的翻譯人》中說:“在內(nèi)亞東部的、中國的內(nèi)亞的邊境上,對翻譯的需求像內(nèi)亞西部地區(qū)交往所需求的一樣多(如果不是更多的話)?!盵1]丹尼斯·塞諾:《中古內(nèi)亞的翻譯人》,見北京大學歷史系民族史教研室譯:《丹尼斯·塞諾內(nèi)亞研究文選》,中華書局2006年版,第201—202 頁。他的確注意到了內(nèi)陸歐亞東部,但是他論文的一部分“內(nèi)亞東部的古典時期”截至大蒙古國時期,對于明代的情況沒有涉及。長城是明代中國的內(nèi)亞邊境,明朝對“翻譯的需求”表現(xiàn)非常旺盛,其翻譯人的絕對數(shù)量可能遠超內(nèi)陸歐亞西部,這也是那些兼通雙語者能夠在明蒙互動關(guān)系中發(fā)揮作用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一個不同的歷史舞臺上,中國人和他們內(nèi)亞鄰居的交往也沒有導致他們著手學習他們的語言。和西方一樣,盡管并不完善,翻譯人在東方仍然是與內(nèi)亞進行交流的最好橋梁。對于不同人群之間保持聯(lián)系,翻譯人的服務至關(guān)重要?!盵2]丹尼斯·塞諾:《中古內(nèi)亞的翻譯人》,見北京大學歷史系民族史教研室譯:《丹尼斯·塞諾內(nèi)亞研究文選》,第222 頁。這里所說的“中國人”應該主要是指漢人而言。需要說明的是,塞諾先生所說的“翻譯人”并不限于明朝翰林院的通事而已,還包括很多越境人群。1779年代以后,明朝在長城中西等邊與漠南蒙古右翼達成了和平互市貿(mào)易關(guān)系,明朝方面很快就認識到明蒙“互市之權(quán)我與虜共之者,一低一昂,勢居然也”。在雙方“尊俎折沖”的交涉過程中,那些夷使和通事起到了重要作用。由于語言構(gòu)成的障礙和文化的差異,聯(lián)系和溝通南北的一些具體事務是封疆大吏的盲區(qū),不得不依賴那些雙語人群。這些通事雖然地位不高,卻活躍于明蒙交通的前沿地帶,所發(fā)揮的作用不可低估。

板升漢人是相對集中的較大的移民群體,且在明蒙關(guān)系方面一度影響巨大。有關(guān)這個群體的研究已經(jīng)很深入。同時,16世紀明朝長城沿線總兵官麾下,有相當一批蒙古人充當家丁。在1571年隆慶封貢以前,他們也是相對集中的群體,可惜作為個人,沒有人名和事跡被記載下來。本文試圖對散見于漢文和蒙古文史書的“越境人”進行考訂。實際上,我們難以統(tǒng)計在明朝和蒙古有多少“越境人群”,能夠考證的只是那些被明人和蒙古人注意而在漢文史書中留下名字和事跡的人物而已。有些人雖然留下記錄卻沒能留下名字,王瓊《北虜事記》所記為蒙古擔任通信使的“韋州人”就是一個例子:“寧夏鎮(zhèn)城至花馬池三百余里,運糧者循邊墻而行,騾馱車挽,晝夜不絕。一日早,虜賊五至興武營暗門墩下,問墩軍曰:‘我是小十王、吉囊、俺答阿卜孩差來邊上,哨看你墻里車牛晝夜不斷,做甚么?’答曰:‘總制調(diào)齊千萬人馬,儧運糧草勾用,要搜套,打你賬房?!\曰:‘套內(nèi)多多達子有里,打不的,打不的’,又言‘我原是韋州人,與你換弓一張,回去為信’。墩軍曰:‘你是韋州人,何不投降?’賊曰:‘韋州難過,草地自在好過,我不投降?!e弓送墻上,墩軍接之,不換與弓,賊遂放馬北奔。”這是很多學者經(jīng)常援引的史料。這個因留戀“草地自在好過”而拒絕回到明朝的“賊”是韋州漢人。他的語言順序已經(jīng)不是一般的漢語,他說“套內(nèi)多多達子有里(哩)”明顯帶有蒙古語賓謂倒置特征。這個“韋州人”只是由于充當鄂爾多斯萬戶吉囊和土默特萬戶俺答汗的使臣而在文本中一閃而過,人名都沒有留下。

在史料挖掘和匯編方面,自1994年以后薄音湖和王雄兩位先生陸續(xù)編輯點?!睹鞔晒艥h籍史料匯編》,已經(jīng)出版12 輯,點校排印了關(guān)涉蒙古和明蒙關(guān)系的內(nèi)容相對集中的史籍,極大地方便了學者的研究,早在第一輯出版以后不久,學者盛贊其書“有益學界,功德無量”。1990年代末以后《四庫禁毀書叢刊》、《續(xù)修四庫全書》等多種叢書陸續(xù)出版,為學者們深入發(fā)掘富礦,搜羅散佚史料提供了很好的條件。17世紀的蒙古地區(qū)產(chǎn)生了一批蒙古文史書,近20年來,這些蒙古文史書的利用也越來越方便。隨著更多的蒙古文和漢文史料的發(fā)現(xiàn)和研究,我們有可能在司神父、胡先生和曹先生研究的基礎上,僅就讀書所得,對那些前人曾經(jīng)提到或者間或討論的人物進行更深入的研究,同時對那些尚未被關(guān)注的人物進行初步考訂。錯漏之處,還望方家指正。

1.石天爵

石天爵生逢明蒙之間“兵連禍結(jié)”的年代,他作為漢人卻為蒙古俺答汗充當使節(jié),如履薄冰,最終死于明朝邊吏之手。關(guān)于石天爵的生年,迄今發(fā)現(xiàn)的史料還沒有相關(guān)記載。關(guān)于他的身世,司律思神父說石天爵是俺答汗在1522年所掠戰(zhàn)俘之子[1]Henry Serruys, “Chinese in Southern Mongolia during the Sixteenth Century”, Monumenta Serica, Vol.XVIII, 1959, pp.65-66.,其史料根據(jù)應該是《萬歷武功錄》所記俺答汗“然后進天爵問狀。天爵者,卒石文宗子也,嘉靖初往紅石匣,被俺答所逮,服役至今,頗親愛之”[2]瞿九思:《萬歷武功錄》卷8《中三邊·俺答列傳》,《續(xù)修四庫全書》第436 冊,第421 頁。。按,司神父對史料的理解有兩點誤會。首先,俺答汗俘虜?shù)牟皇鞘炀糁?,正是石天爵本人?!睹鲗嶄洝氛f “天爵原中國人,掠居虜中者”是明證[1]《明世宗實錄》卷251“嘉靖二十年七月丁酉”條,《明實錄》第44 冊,第5030 頁。。其次,俺答汗擄掠石天爵的時間只有一個籠統(tǒng)的“嘉靖初”而已,而未必是嘉靖元年(1522)。

石天爵第一次以俺答汗使者的身份出使明朝是在嘉靖二十年(1541),這也是“俺答第一次出面求貢”。這一年七月,他和蒙古人肯切一同到大同陽和塞,轉(zhuǎn)達了俺答汗的貢市請求言:“其父諰阿郎在先朝常入貢蒙賞賚,且許市易,漢達兩利。近以貢道不通,每歲入掠,因人畜多災疾,卜之神官,謂入貢吉。天爵原中國人,掠居虜中者,肯切系真夷,遣之同來,果許貢,當趣令一人歸報,伊即約束其下,令邊民墾田塞中,夷眾牧馬塞外,永不相犯,當飲血為盟誓,否即徙帳比鄙,而縱精騎南掠去?!碑敃r的大同巡撫史道上報此事說:“虜自弘治后不入貢且四十年,而我邊歲苦侵暴,今果誠心歸款,其為中國利殆不可言;第虜勢方熾,戎心叵測,防御機宜臣等未敢少懈,乞亟下廷臣議。既而貢議不允,虜乃大掠三關(guān)而去。”兵部起初的意見是“果虜酋乞貢出自誠心,別無黠詐”,則可以許貢。但是嘉靖皇帝反詰說“虜侵擾各邊,猖狂已甚,突來求貢,夫豈其情?”“皇上意圖如此明朗,朝廷氣氛頓時逆轉(zhuǎn)”,五府九卿一片撻伐之聲,于是嘉靖皇帝下達“絕彼通貢”的圣旨,甚至下令懸賞擒斬俺答汗。當時俺答汗“遣天爵與肯切至,約以十日返報,比朝議久不決。虜索天爵等急,都御史史道乃留肯切,遣天爵先返,并貽以布帛,虜亦以馬報之”。大同鎮(zhèn)長城地帶的南北互動還帶著一些溫情,殊不知北京輿情已大變,史道因放走石天爵也背上“媚虜嫁禍”的罪名,被罷職削籍。石天爵被指“為虜間諜”,已大禍臨頭。嘉靖二十年(1541)九月辛卯,兵部加給他的罪名是“石天爵雖我邊氓,久住虜營,專為向?qū)?,頃?zhí)箭求貢,不過詭詞,謀緩我?guī)?,乘間為患”。[1]《明世宗實錄》卷253“嘉靖二十年九月辛卯”條,《明實錄》第44 冊,第5073 頁。

第二年(1542)閏五月,毫不知情的石天爵再次奉俺答汗之命,攜肯切之子滿受禿等人到大同鎮(zhèn)邊堡,詳細陳述了俺答汗求貢意愿?!笆炀羲詰┣?,應該是事實,如果明朝當?shù)勒哔t明,不失為妥善處理明蒙關(guān)系的大好機緣。但是上年明世宗已經(jīng)親自堵塞了通貢之路,大同巡撫龍大有便大膽妄為,令邊軍誘天爵等三人上墩,縛天爵,殺滿受禿等,謊報設計擒獲以邀功賞。世宗詔升龍大有兵部右侍郎兼右副都御史,磔石天爵與上年扣留的使臣于市,傳首九邊。如此倒行逆施,即《明世宗實錄》的撰修人也認為‘于時當事者即欲勿許,亦宜有以待之。乃不為長慮,卻顧遽殺其信使,夸張攻伐,茍快目前,’表示不滿。”[2]曹永年:《蒙古民族通史》第三卷,第134 頁。兩國交戰(zhàn),不斬來使,石天爵只是一介信使,卻蒙此厄運。明朝兵部提交的意見竟然是“天爵本華民而甘心為虜驅(qū)使”,上一年僥幸回到蒙古是因為“守臣失計放還”,由于石天爵回到蒙古,“遂致涂炭山西,震驚畿輔,究其禍本,寔天爵一人致之。茲者憑藉故智,敢復叩關(guān),而邊臣能應機擒斬之,真足以剪虜羽翼,寒旃裘之膽,厥功甚大,請優(yōu)錄之以作諸鎮(zhèn)之氣”云,請求殺掉石天爵,竟然得到明世宗批準。明朝顢頇斬殺來使,卻要明朝邊境地帶的民眾為此付出代價,“虜聞則大憤怨,遂不待秋期,即以六月悉眾入寇,大掠山西南及平陽東及路、沁,悉如天爵語,每攻克村堡屠戮極慘,轍以執(zhí)殺天爵等為辭云”。[3]《明世宗實錄》卷262“嘉靖二十一年閏五月戊辰”條,《明實錄》第44 冊,第5208—5210 頁。

2.俞方策

俞方策是因明朝在萬歷二十年(1592)平哱拜之亂時立功而在史料留下記載的,我們對他的生卒年代都不了解。萬歷二十一年(1593)八月癸未,兵部因?qū)徍藛\拜事件功賞,“準俞方策起文到部,不必論其應選年分,即為銓選邊腹府,佐縣正優(yōu)缺”,得到萬歷皇帝許可,被任命為房山縣令?!笆?,議寧夏功成有封爵,后以廷議,功罪成于二人,上有詔免行,待后有勘亂大功與封典昭合者,仍申明格例舉行,勿使朝廷失信,以孤報效之意,是時,延安貢生俞方策自陳有大功,于是給諫趙完璧請幽隱當察,而國禎乃上言,功賞不當,大失人心。上有詔,下大司馬問國禎,何人虧枉,何人冒濫。后給諫張輔之奏,亦如上意。是時,武生余丁亦有授千百戶及指揮者,甚至軍士亦賜冠帶,策以故鞅鞅不得志?!盵1]瞿九思:《萬歷武功錄》卷1《宣大鎮(zhèn)寧夏鎮(zhèn)》。明末的邊政敗壞已極,哱拜之亂平,邊關(guān)武生余丁都得到封賞,卻有人有意或無意中遺漏了俞方策的名字,俞本人“上疏自鳴”,這才引起兵部注意。[2]《明神宗實錄》卷263“萬歷二十一年八月癸未”條,《明實錄》第57 冊,第4871 頁。根據(jù)《明神宗實錄》所記“即為銓選邊腹府,佐縣正優(yōu)缺”推斷,他當上房山縣令應該就在這一年。這是俞方策在西北寧夏的功績。

兩年以后的萬歷二十三年(1595),俞方策又被調(diào)往遼東鎮(zhèn)邊境,充當通判。這一年九月二十日明朝與小歹青部在遼東鎮(zhèn)義州大康堡進行木市貿(mào)易,具體負責主持木市的正是義州參將副總兵李如梅和通判俞方策。[3]李化龍:《撫遼疏稿》卷3《議義州木市疏》,《四庫禁毀書叢刊》史部第69 冊,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第120 頁上?!睹鹘?jīng)世文編》,第4601 頁。此前小歹青要求恢復義州木市以順大凌河放木與明朝交易,遼東巡撫李化龍多方考察,做了很充分的論證和準備,木市終于成功舉行。[1]特木勒:《小歹青身世與義州木市》,《民族研究》2010年第4 期。當時遼東邊外蒙古人尊稱俞方策為“俞那彥”,他在木市貿(mào)易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之前明蒙在義州一帶的貿(mào)易關(guān)系阻塞多年,主要原因之一是明朝通事在其中起到了壞作用,“向因邊吏不通胡音,通事多恣巧詐,撫之則請增賞,剿之則苦鑿空,侵盜之慘,歲無虛日。時房山故令俞方策以久任寧夏,習知胡音,且馴夷性,歹青每至義州求貢,輒與親盟,譯者不能設詐。方策撫以私恩,攝以漢法,虜親畏之,稱俞那顏,稱俞太師,進止惟命,當?shù)缆牉橹改稀盵2]瞿九思:《萬歷武功錄》卷10《小歹青列傳》,第583 頁。。這里的“歹青”就是小歹青,也就是岱青杜棱,敖漢旗札薩克的始祖。所謂“私恩”,說明俞方策與小歹青的私人關(guān)系相當密切。正是由于俞方策出色的蒙古語水平和他與小歹青之間的親密關(guān)系,杜絕了通事在明蒙之間恣行“巧詐”,義州木市貿(mào)易順利進行。他在明蒙之間所起的積極作用顯然得到了薊遼總督的首肯。

萬歷二十三年之后不久,俞方策又因所謂“吏議”被罷黜,薊遼督撫為他“特疏請白”說:“兵家使過使功,不可拘以吏議。今房山舊吏俞方策才與地相宜,功與過不相掩,請以邊才起用,居官如故。”[3]瞿九思:《萬歷武功錄》卷10《小歹青列傳》,第583 頁。俞方策被罷職和復職應該發(fā)生在萬歷二十三年至二十六年之間?!度f歷武功錄》的史料是可信的,此人的名字出現(xiàn)在李化龍《議義州木市疏》中,語言差異在明蒙之間造成嚴重障礙,不良通事得以在南北之間“設詐”以獲利。薊遼總督李化龍調(diào)用能官俞方策居間溝通,可謂慧眼識才?!澳穷仭保╪oyan)就是“官人”,所謂“習知胡音”應該是說俞那顏方策會說比較流利的蒙古語,所謂“馴夷性”是說俞方策了解蒙古人的性格,且能以坦誠相待,因此得到了蒙古人的信任。當時明朝與蒙古左翼各游牧集團之間長期敵對,產(chǎn)生了巨大的鴻溝。明蒙關(guān)系史大家司律思神父說,明朝和蒙古之間從來沒有真正理解過對方。這也給了俞方策發(fā)揮才能的機會,竟至于“當?shù)缆牉橹改稀薄K慕?jīng)歷很奇特,曾經(jīng)身為縣令,在擔任縣令前后又服役于寧夏和遼東兩鎮(zhèn),為明朝邊政做出重要貢獻。

3.鮑崇德

隆慶四年九月,俺答汗之愛孫把漢那吉突然降明,明蒙雙方就交換人質(zhì)問題開始交涉,明朝通事鮑崇德因此而“登場”。佚名蒙古文史書《俺答汗傳》(Erdeni Tunumal neretü Sudur Oru?ibai)拼寫為“Büchiqbei”,應該是Büchingdei 之誤。張居正通過與宣大督撫的通信和其他信息渠道得知鮑崇德及其行跡,他說“據(jù)巡撫差人鮑崇德親見老酋云云,回時又令自揀好馬,其言雖未必皆實,然老酋舔犢之情似亦近真”。[1]張居正:《與王鑒川言制俺囚款貢事》,《張?zhí)兰?,上海古籍出版?984年版,第267 頁上。胡鐘達先生《豐州灘上出現(xiàn)了青色的城—阿勒坦汗和三娘子·豐州經(jīng)濟的恢復和歸化城的誕生》最早對鮑崇德和俺答汗的交涉做了考訂。他說:“按根據(jù)方逢時‘與內(nèi)閣高張二老論邊情書’前后計六封,鮑崇德同阿勒坦汗共有三次交涉。第一次是十月十日出發(fā)的,同去者有田世威,第二次是十月二十日出發(fā)的(據(jù)《云中處降錄》,同去者有李天云),第三次是十一月三日出發(fā)的。第一次交涉,并未獲得肯定結(jié)果。第二次交涉,以趙全等人交換把漢那吉之議才最后肯定下來。第三次是談判交換的人數(shù)和方式。(《大隱樓集》卷12,葉二—八)根據(jù)《云中處降錄》,鮑崇德和阿勒坦汗的談判前后有三次也是很顯然的。但方逢時在事后追記這件事時,似乎在日期上把第一次和第二次混淆起來,并且把十月二十日出發(fā)進行的交涉當作是第三次交涉了。”[1]胡鐘達:《豐州灘上出現(xiàn)了青色的城—阿勒坦汗和三娘子·豐州經(jīng)濟的恢復和歸化城的誕生》,見《蒙古史論文選集》第二輯,呼和浩特市蒙古語文歷史學會編印,1983年,第224 頁。

司律思神父說:“王崇古得知俺答汗確有誠意結(jié)束綿延多年的戰(zhàn)爭狀態(tài)以后非常高興,他派遣一個特使去探聽俺答汗的意思。這個被稱為‘譯者’的特使可能是蒙古人,《明實錄》確實顯示,這個特使當時曾與俺答汗私下面談?!盵2]Henry Serruys, Trade Relations, the Horse Fairs: 1400-1600 (Sino-Mongol relations during the Ming.3), Bruxelles: Institut belge des hautes études chinoises, 1975.p.163.司神父所據(jù)史料應該來自《明穆宗實錄》“隆慶四年十一月丁丑”條“總督王崇古遣譯者鮑崇德偕其使入俺答營,言朝廷待把漢那吉不薄,若趙全等旦致,那吉夕返矣”句。司神父沒有提及人名,但是他所說的人應該就是鮑崇德。需要指出的是,鮑崇德是漢人,“善夷語”是他“舊役虜中”的結(jié)果[3]《四夷廣記·北狄》說:“乃使善夷語者鮑崇德者入虜營?!?;與蒙古人關(guān)系密切,所謂“與虜相狎”是也?!断藤e錄》說“崇德,小字官保,舊役虜中,與虜相狎。及至虜營,俺答大悅”云,就是明證?!度f歷武功錄》卷8《中三邊·俺答列傳》記“崇德故役虜中,與虜狎”云,所據(jù)史料應與《咸賓錄》相同。

《兩朝平攘錄》卷1《順義王》說:“往者百戶鮑崇徳素負膽氣,善胡語,慨然請行。時有一總兵以罪系,亦自負勇敢,令之輔行。未中路,總兵恐畏逸去。鮑單騎入虜營,見俺答方盛怒,謾罵曰:‘余自用兵以來殺若干總兵矣!’鮑百戶俟其氣少平,進曰:‘國家多少總兵?殺之可盡乎?中國倘殺汝孫,汝孫難得矣!今汝孫已部送北京,予官職收養(yǎng),今欲取歸,獨有乞恩懇求,何持兵深入挾取,是速其亡也!’答言,頗銜之,乃留鮑,隨遣親虜往覘,則府豫計那吉方蟒貂帽馳馬,從容與諸將游獵郊原矣。虜歸報,俺答釋然心喜?!?1570年明朝中央政府在化解危機,完成人質(zhì)交換以后論功行賞,“升通事鮑崇德副千戶,賞銀五十兩”[1]《明穆宗實錄》卷52“隆慶四年十二月丁巳”條。?!度f歷武功錄》卷8《中三邊·俺答列傳下》說鮑崇德“是時與虜爭定物賈,力抗虜索,雖致忤虜王而不懼者,是時通事副千戶鮑崇德功,乃與百戶李寧竟得升一級世襲”?!拔镔Z”就是“物價”。所謂“升一級世襲”應該是隆慶五年封貢達成以后的事情,瞿九思在這里用了一“竟”字,似乎對于鮑崇德所得賞犒很驚訝。

4.隆慶四年的蒙古使團

隆慶四年(1570),土默特蒙古人將趙全等八名板升漢人頭目“擒獻”明朝。明朝則將俺答汗愛孫把漢那吉交給俺答汗。之后,明朝方面希望俺答汗將板升漢人的“余黨”執(zhí)送給明朝。俺答汗向鮑崇德說:“執(zhí)稱板升尚有說伊有天分,誘伊獻老營正犯,前因拿趙全等俱各逃避,候皇朝許伊封貢再行執(zhí)送?!北緛硗聊厝f戶與明朝之間官方的正式引渡,卻不料發(fā)生了土默特“部落私通邊將”而進行的私下交易。事情的經(jīng)過是,明朝大同鎮(zhèn)“分守威遠管參將事副總兵牛相聞知俺答許送妖犯,欲希功賞,差子牛伯杰隨送那吉出邊,以衣物求媚俺答義子恰臺吉,許以厚賄,令執(zhí)余黨送伊報功”。恰臺吉擒獲張寶、趙天玉、穆天節(jié)和孫天用等“四犯,許送牛相,索銀二千兩、緞布諸物數(shù)多,牛相即向所屬各堡科派”錢物,希望換回恰臺吉擒獲的四人的時候,事情敗露,牛相父子二人被捕“赴軍門”。明朝派珊瑚和鮑崇德帶著王崇古的信去“責問俺答”說:“既獲妖逆不行獻送,縱令部落私通邊將等情,本酋愧憤執(zhí)稱:‘不管伊是原被牛相、恰臺吉等誘哄,委是伊不是’。復寫番文,內(nèi)開‘有太師差來李寧、鮑崇德、珊瑚、趙錦敖等拿逆賊四名,我差恰臺吉兒流唐文安克把都兒臺實打兒漢首領(lǐng)土骨赤等伴送前去,上報朝廷賜孫官職,下達太師厚愛之恩,我方知中國仁德,欲要求和,兩國久遠,乞望早行方便?!盵1]題為《恭報虜酋感恩獻逆華人懷忠首妖乞賜賞恤以光圣治事》,《兵部奏疏》,第642頁。瞿九思參考并引用了這個奏疏。俺答汗在蒙古文書信的末尾還說“欲要求和,兩國久遠,乞望早行方便”,是希望盡快與明朝達成貢市關(guān)系。俺答汗還在書信中提到幾個人名,被翻譯為“恰臺吉兒流唐文安克把都兒臺實打兒漢首領(lǐng)土骨赤”。瞿九思參考了相關(guān)奏疏并在他的《萬歷武功錄》卷8《中三邊·俺答列傳下》引用,只是故事講得有些不同:“俺答既得委質(zhì),為藩臣,共貢職,大喜。告使者曰:趙全等雖誅,趙宗山猶存,此輩不滅亡,終敗和約。崇古以聞。詔捕讞獄,先是,漢使使者珊瑚、鮑崇德簿責俺答,使部夷通邊。答因遣恰臺吉兒流唐文安克把獨兒臺實打兒漢首領(lǐng)土骨氣獻我叛人張寶、趙天王、穆天爵、孫天用。”[2]瞿九思:《萬歷武功錄》卷8《俺答列傳下》,《續(xù)修四庫全書》第436 冊,第463 頁上。司律思神父在其文章《收令哥考》中參考《萬歷武功錄》這段材料,將“恰臺吉兒流唐文安克把獨兒臺實達兒漢首領(lǐng)土骨氣”句讀并轉(zhuǎn)寫為Kiya Taiji, ?rlüg, T’ang-wen, Engkebatur-tayi?i, Darqan shou-ling, T’u-ku-ch’i (=Toγo?i) 等六個人名。[1]Henry Serruys, “Siülengge~Sülengge”, Journal of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 92-1(1972),p.94.這里的恰臺吉(Kiya Taiji)是Dayun Kiya(達云?。?,是俺答汗義子,與明蒙交涉關(guān)系很密切,司律思神父《達延汗后裔世系表箋證》早有討論[2]Henry Serruys, Genealogical Table of the Descendants of Dayan-qan, IS-Gravenhage:Mouton, pp.89-90.,此處不贅。先說安克把獨兒臺實,司律思神父將之視為一個人名及其官銜的連寫,將之轉(zhuǎn)寫為Engke-batur-tayi?i,這是正確的。“臺實”就是“臺吉下得用家人”,也就是臺吉家臣。應該是漢語借詞“太師”的變異形式。[3]但是漢譯17世紀蒙古文史籍記錄tai?i 的時候,未必要直接翻譯成“太師”,因為明代漢文史籍中已經(jīng)有了相對應的“臺實”。岡田英弘的論文在收錄到其論文集時,徑自譯為太師了。與安克把都兒臺實應該是一個人。萬歷元年,安克與黃臺吉亞都赤、被虜總旗王繼祿因“有傳報功,乃比恰臺吉、打兒漢例,授百戶”。

有“臺實”稱號的“夷使”還有一個人,他就是土骨氣。蒙古文史書《俺答汗傳》記錄此人為Toqo?i-taishi(或Toγo?i-taishi),司律思神父的轉(zhuǎn)寫T’u-ku-ch’i(=Toγo?i)是正確的。關(guān)于土骨氣的身份,我們大體可以確定,他是服役于俺答帳下的漢人?!侗孔嗍琛分谐霈F(xiàn)的一句話非常耐人尋味:“惟夷夏之間介使宜慎,夷使土忽赤原系漢人,通丁李花等原系降夷,中間不無依違遷就?!盵4]《兵部奏疏》,第576 頁。李花是明朝的通事,因參與鄂爾多斯萬戶交涉封貢事宜而在文獻中留下記錄。服役于蒙古土默特萬戶的“夷使”土忽赤“原系漢人”,而這個明朝的“通丁”李花反而是投降明朝的蒙古人。明朝方面對于這些人物的背景很了解,他們說:“通事家丁類皆犬羊族類,先年海賴等數(shù)十余人佯佯然輒便馳去,飛鳥依人,饑飽異態(tài),是可不謹其微耶?!盵1]《兵部奏疏》,第565 頁。在利用的同時還要盡力防備。這個土忽赤就是土骨氣。在隆慶封貢達成之后,此人也被俺答汗升賞為“臺實”和“達兒漢”?!度f歷武功錄》卷8《俺答列傳下》載:“諸生計龍及軍余小土谷氣臺實有書寫功,夷使安克、黃臺吉啞都赤、被虜總旗王繼祿有傳報功,乃比恰臺吉打兒漢例授百戶。詔從之。”[2]瞿九思:《萬歷武功錄》卷8《俺答列傳下》,第463 頁上。這個“軍余小土谷氣臺實”雖然有一“小”,我們還是認為他就是土谷氣。土谷氣臺實因為有書寫功勞,比照恰臺吉、打兒漢例,與安克把都兒臺實一同被授予百戶職銜。敖·達日瑪巴斯爾將威靜宰生(üijing Jaisang Toγo?i)視作一個人,錯了。

5.扯布孛羅

扯布孛羅也是土默特萬戶的所謂“夷使”,多次出現(xiàn)于漢文史料,在蒙古文史書中卻沒有找到對應的人名。此人屬于三娘子及其子不他失禮為代表的土默特東哨。他一直活躍于明蒙交通的前沿?!多嵪迕艄郀肪? 對于扯布孛羅有一段很有趣的評述,鄭洛在“與張居來制府”的信中說:“不佞竊惟不他失禮即名王愛子乎?然有關(guān)閼氏為之母,諸大當戶為之輔,必不以妻家之故自啟釁孽,以背諸宗種之約,屬東行即西鎮(zhèn)邊吏亦猜疑,非東利也。不肖獨以為不然,故視其去向極輕,惟夷使至,即陽為問慰,而陰為牽制之言,無何,忠順屢使來謝,謂其子婚畢即回,無敢他也。惟諭以長昂屢作逆,薊門大將將俘之,爾子善自愛,無自累耳。故不他失禮從夷去冬已回,三百余徒今春又陸續(xù)回,雖有從者亦無幾矣。且聞此酋有酋首扯布輔之。扯布者,忠順左右心腹,能主大事,十七八年貢市多資其力氣者。不他失禮蓋素以長事之,傾心聽之,此人在,即百長昂能誘以他乎?”[2]鄭洛:《鄭襄敏公尺牘十九卷》,山東大學圖書館藏明萬歷三十五年(1607)刻本。按,張居來就是張佳胤(1526—1588),嘉靖二十九年進士。這是不他失禮到朵顏衛(wèi)聯(lián)姻,一度導致宣大沿線明朝將吏的恐慌?!俺恫肌本褪浅恫钾昧_。根據(jù)鄭洛的描述,扯布孛羅作為忠順夫人三娘子的“左右心腹,能主大事,十七八年貢市多資其力氣者。不他失禮蓋素以長事之,傾心聽之”,看來不是一般的人物,1571年以后明朝與漠南蒙古右翼諸部“十七八年貢市”中,扯布對貢市的影響舉足輕重。

《續(xù)文獻通考》卷33《土貢考》有一條記錄,說“虜酋順義王俺答并昆都力哈等貢馬五百九匹,遣夷使撦布?羅等貢上馬三十疋、銀鞍一副”,這條材料應該是抄自《明實錄》,《明穆宗實錄》“隆慶五年六月甲寅”條記:“虜酋順義王俺答并昆都力哈等貢馬五百九匹,遣夷使扯布哱羅等六十四人赍表文,貢上馬三十匹,銀鞍一副。禮部請遣祭告郊廟、社稷,仍請皇上御殿宣表,受百官賀,以彰圣朝盛事。許之。”就是說,早在隆慶五年時扯布孛羅就開始活躍于明蒙交涉的舞臺了。萬歷二十年(1592),俺達汗之孫,順義王扯力克在青海,卷入洮河之變而開罪天朝,明朝停格其市賞權(quán)利。即使如此,明朝中央仍然認為“扯布等酋市賞未可盡停,而虜王與不他失禮二部市賞似宜暫為停格,以張國威,而抒震鄰之急也”。[1]王家屏:《答蕭岳峰督府》,《王文端公詩集二卷奏疏四卷尺牘八卷》卷5,《四庫存目叢書》集部第149 冊,第654 頁。

6.火力赤

史料記錄,在明朝西北和東北邊鎮(zhèn)將帥麾下效力的家丁中蒙古人和女真人非常多。根據(jù)隆慶四年(1570)明朝兵部的統(tǒng)計數(shù)字,宣府鎮(zhèn)總兵官馬芳麾下有696 名家丁,大同總兵官手下則有1241 名家丁。且馬芳的家丁中有很多是所謂“真虜”。[1]楊博:《楊襄毅公本兵疏議》卷23,《續(xù)修四庫全書》第477 冊,第655 頁。隆慶封貢以后這些家丁都被解散,在明朝境內(nèi)依賴“肉菜銀”和“幼丁糧銀”生活。在萬歷二十一年(1593),薊遼總督李化龍說“廣寧降夷多不可勝用”。[2]李化龍:《撫遼疏稿》,《四庫禁毀書叢刊》史部第69 冊,第118 頁。這些為明朝效力的蒙古或女真家丁的名字和行跡在史料多未留下痕跡。但是有一個例子非常鮮活,那就是火力赤。嘉靖二十一年(1542),經(jīng)過兵部尚書張瓚推薦,招降千戶火力赤和其他幾個人因“皆忠勇可使,詔俱赴總督軍門立功”[3]《明世宗實錄》卷265“嘉靖二十一年八月辛巳”條,《明實錄》第44 冊,第5253 頁。。這是火力赤第一次出現(xiàn)在明朝文獻中。嘉靖二十二年(1543)春,宣大總督翟鵬“差千戶火力赤率家丁通事盧大祥等三百余人哨至豐州灘,不見虜,復選精銳百人遠出至豐州城西北哨之,遇虜牧馬者百余人,我兵奪擊,斬首虜二十三級,奪獲夷器、馬匹千余還。未入塞,為虜追騎所及,我兵饑憊不能,盡棄所獲馬奔還,頗有亡失。督臣上其事。上以諸將深入虜巢,嘉其忠勇,升火力赤二級,賞銀三十兩;盧大祥十兩;死事及被傷官軍從厚給恤,至豐州城及豐城灘官軍各賞銀有差”[4]《明世宗實錄》卷274“嘉靖二十二年五月庚午”條,《明實錄》第44 冊,第5382—5383 頁。。這是明軍一次典型的“搗巢”行動,所不同的是“搗巢”的地方距離明邊較遠,深入到了豐州灘附近。他們之所以敢于深入草原,應該跟率領(lǐng)家丁的千戶火力赤有關(guān)。至于結(jié)果,起先得手,后來敗績,“頗有亡失”,仍然受到了朝廷的獎賞。

嘉靖朝擔任宣大總督的翁萬達在奏疏中向北京報告轄區(qū)內(nèi)有才干的軍官時說到了火力赤,他說:“天城城火力赤,本系夷族,未諳華言,難使臨軍,第堪殺賊?!盵1]翁萬達:《翁東涯集》,《北京圖書館古籍善本叢刊》第106 冊,第587 頁。令人詫異的是,火力赤竟然連漢語都不會說或者說不好。黃虞稷《國史唯疑》卷7 引唐順之(荊川)詠翁萬達詩曰:“得一降胡如愛子,用三敗將立奇功”,認為其描寫“極力寫出”,意謂概括極精準。這里的“降胡”應該就是翁萬達在奏疏中舉薦的“天城城火力赤”。[2]黃景昉:《國史唯疑》卷7,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202—203 頁。看來翁萬達與火力赤之間結(jié)下非常親近的關(guān)系。

7.黃勇

遼東有一個黃勇,在嘉靖末、隆慶初年是遼東的“名人”。《明穆宗實錄》“隆慶元年八月己亥”條記載:

遼東鎮(zhèn)城計擒叛賊黃勇以聞。上嘉之,賞總督劉濤銀幣,升總兵王治道、游擊郭承恩官一級,巡撫魏學曾俸二級,勇梟示如律。勇本降虜,后復亡歸虜酋速把亥,盡以中國虛實告虜,導虜入寇者十四,殺備御二、官軍五百有奇,克堡、站、城十余,遼人患之。是年四月中開馬市,速把亥部落有詐稱朵顏人混入者,總兵王治道等掩捕,得三百七十五人,使人問速(把)亥曰:“爾歸我黃勇,我歸爾俘”,速把亥遂縛勇來獻,遼人因相謂曰:“與勇共亡者,尚有大哈剌等七人在虜中,患未已,且吾臺卒為虜俘者尚多,宜及此要之”,乃留十七人不遣,虜怒,數(shù)遣輕騎入寇我,輒敗之。六月,虜以少騎入犯,而伏三千人于邊外,中軍王世祿易之,乘勝追入,伏起,為虜所敗,治道救之,乃得還,亡其卒七十余人,殺把總佟國勲等四人,虜乘勝攻鎮(zhèn)靜堡,克臺而去。給事中鄭大經(jīng)言:“遼東縶市之事,釁起于激虜”,因劾奏總兵治道輕進納侮,守堡官陳言、守備王政嚴、備御畢朝用閑住,參將杜鏜承調(diào),參將萬國、游擊馬文龍畏怯現(xiàn)(觀)望,請治其罪。兵部覆言:“政嚴前已革任,宜勿問。國前為事未竟,與諸臣有罪者皆宜罰治有差,然率以好謀無成,敢戰(zhàn)致敗,請用輕典?!鄙蠌闹?,命奪治道俸二月,巡撫魏學曾策勵供職,降文龍別用,革言、任國及守堡千戶方世臣等十九人下御史按問。[1]《明穆宗實錄》卷11,《明實錄》第49 冊,臺北“中央研究院”1963年版,第313—314 頁。

此事發(fā)生于隆慶元年(1567)四月的遼東鎮(zhèn)?!峨\言》卷18《重要約》評論說:“夫黃勇虜所匿也,以吾一言即縛致,勢敢靳,即使奸未盡得,要之以初約為準,明示虜酋,結(jié)以恩信。如擾龍豢虎,體其性而適之,使?jié)u就吾約束,要送吾叛,庶幾十一可得,乃計不出此。倏忽轉(zhuǎn)換,以鎮(zhèn)臣之重,不愧于夷虜之反唇相稽,卒使憤恨決裂,邊檄破傷,即盡殺十七人,亦何補于事哉?”[2]徐日久:《隲言》卷18《重要約》,《四庫禁毀書叢刊》史部第23 冊,第196 頁上。此黃勇“本降虜”,也就是說,他本來是蒙古人,先投奔明朝,起初,黃勇在投奔明朝以后似有官職和待遇,但是后來“止因裁革米薪賞犒”,官員“踵習夙弊,需索常例如紙筆節(jié)儀,狼皮馬尾,及扣糧撫賞之類”,[3]楊博:《本兵疏議》卷19《覆左給事中馮成能等究寧武軍變遼東叛夷疏》。導致黃勇逃亡到蒙古,投奔蒙古左翼的內(nèi)喀爾喀萬戶首領(lǐng)速把亥,“盡以中國虛實告虜,導虜入寇者十四,殺備御二、官軍五百有奇,克堡、站、城十余,遼人患之”。明朝方面在馬市期間扣留入市蒙古人為人質(zhì),企圖以此換回黃勇。但是明朝方面的措施錯亂,導致慘敗,造成重大傷亡?!度f歷武功錄·炒花附花大列傳》:“炒花,虎喇哈赤季子也。嘉靖中,炒花最稚弱,黃勇常亡抵于穹廬,易之,竟歸速把亥?!币簿褪钦f,他起初投奔炒花,后來又轉(zhuǎn)而投奔了速把亥。

大同鎮(zhèn)邊外土默特萬戶還有一個黃勇。這個黃勇是漢人,在土默特別部與俺答汗之子黃臺吉的女兒有染,后來逃回了明朝?!度f歷武功錄·黃臺吉列傳》載:“會伯顏打來避辛愛,亦潛移薊鎮(zhèn)石塘嶺,制置使劉濤恐辛愛且至薊門,征兵以待之。已,乃檄告三衛(wèi),有能捕斬俺達、黃臺吉者,不惜萬金賞。是年,黃臺吉女額卜寨額卜掯與黃勇通,勇本漢人,亡抵虜營,易其名曰失兒克,事覺,復亡歸漢。居亡何,莊皇帝即位矣。是年正月,黃臺吉起自插漢腦兒,把都兒起自火郎不喇酥,并治兵黑漢腦兒,圖我薊門迤西,適安灘病,弗可行,獨把都兒往影克營祭旗纛,因征安灘、吉囊兵,欲寇鈔我水沖,而黃臺吉則引擺腰、兀慎、打兒從他不囊馳龍門、金家莊及鎮(zhèn)寧外邊?!辈伌騺硎嵌漕佇l(wèi)的一個首領(lǐng),其妹是黃臺吉之妾。隆慶元年(1567)二人反目,伯顏打來試圖投奔明朝而未果,其部眾被隨之而來的黃臺吉吞并。[1]特木勒:《噶勒圖事跡雜考》,《內(nèi)蒙古社會科學》2000年第4 期。那么,黃勇與黃臺吉女兒額卜寨額卜掯私通的“是年”當然也就是隆慶元年。這個黃勇是投奔蒙古的漢人,因為得罪右翼土默特萬戶黃臺吉而逃回了明朝,而遼東黃勇起初是投奔明朝的蒙古人,后來又回到了蒙古左翼的內(nèi)喀爾喀萬戶。還沒有證據(jù)證明兩人是同一個人。瞿九思面對紛繁復雜的材料,看到兩人同名,就誤以為他們是同一個人了,他在《萬歷武功錄·速把亥列傳》中做出的結(jié)論不可信。

8.馬應時

與上述在明蒙或蒙漢之間跨界或越境的人物相比,馬應時的背景和經(jīng)歷更為復雜而獨特,他的跨文化和多民族的歷練異常豐富。萬歷十五年(1587)九月乙卯,“以參將管宣大總督軍門標下?lián)嵋氖埋R應時為肅州右參將”[1]《明神宗實錄》“萬歷十五年九月乙卯”條。。疑實錄有漏字,“撫夷事”應該是“撫夷通事”。這是馬應時出現(xiàn)在文獻記錄的最早的一次。從宣大總督標下的軍官變成了肅州右參將,被調(diào)往極西邊疆,距離可以說很遠了。這是萬歷十五年的事情。

萬歷十六年(1588)八月甲辰,兵部題覆甘肅總督郜光先、巡撫曹子登劾參將馬應時驅(qū)回互市,回夷增賞媚虜,已經(jīng)處分并議虜酋爾失革之馬,委宜明載市冊,以杜隱漏。此后市馬,各照原額。虜搶貢夷,如在嘉峪關(guān)外,聽其自行追賠入關(guān),疏虞方查參將領(lǐng),奉旨是。[2]《明神宗實錄》“萬歷十六年八月甲辰”條。馬應時在肅州嘉峪關(guān)“驅(qū)回互市”,是指強迫入貢明朝的“回夷”與蒙古人互市而遭到甘肅督撫的參劾。明朝參將馬應時強迫“回夷”與蒙古人互市,這個蒙古人群體就是火落赤所率領(lǐng)的蒙古部眾?!度f歷武功錄》卷9《火落赤列傳》記錄了馬應時與火落赤的關(guān)系:

其明年四月,火酋憤黃毛執(zhí)慌忽兒?;藕鰞禾舆€,于是大會諸虜報之。乃分置家室,而抄胡兒、青把都兒、把漢喇叭置居山甘,歹牙赤置居加峪關(guān),皆外邊。而火酋以參將馬應時故,自邊內(nèi)尖海子請置水塘,曰:“愿那顏為我間視之。且吾所征順義、吉曩及恭谷兒臺吉、把都兒臺吉、青把都兒、苦賽兵已旦莫發(fā)矣。今吾先遣矮卜哥恰,提兵二千人岀肅州卜隆吉河,視水草,行有日。”頃之,抄把六酋亦先以精兵三百騎至,及從風營、大泉中分營,而以一營馳山前,一營馳山后,與火酋合兵,并至關(guān)西,使巡邊夷俄再賴來告我,乃犒勞酒食而去。先是,應時以夷僧為譯者,偽造臺臣符篆,鬻胡中,有死罪,而以教酋婦習番字功,微遣人求救于順義王,順義王致書臺臣,得因火落赤請救,遂挾去。自是之后,應時出入虜帳,漸至今官。以故火酋恃以為恩,后迫使命,稍移臨邊新城,乃謂時曰:“我有德于若,若奈何忘我乎?”春,退而治賞賚,親詣新城邊下。于是,請增撫賞費凡七十金,而又以賞物不潔,榜掠千戶周繼祖及執(zhí)事者,皆數(shù)十,然后命蒼頭軍走馬相戲,以為虜歡。虜果歡,復請市。而會回夷莫明等三十人至。春,令與火酋市,市馬百匹,牛羊千頭。[1]瞿九思:《萬歷武功錄》卷9《中三邊·火落赤列傳》,《續(xù)修四庫全書》第436 冊,第535 頁。

這段材料看似紛亂如麻,但是我們?nèi)钥蓮闹姓沓鲆恍┚€索?;鹇涑嗍悄厦晒乓凭忧嗪8拭C的游牧集團,“抄把六酋”應該是所謂“迤北罕哈”的首領(lǐng)。他們在嘉峪關(guān)外地區(qū)駐牧,準備聯(lián)合起來與哈密北山巴里坤一帶的瓦剌開戰(zhàn)?;鹇涑鄬⑶嗪:車牟菰鳛樽约旱牟咴吹?,同時需要將盈余的畜產(chǎn)賣給明朝。恰在此時,肅州參將馬應時發(fā)揮了能動作用。

馬應時自己就不是漢人,是所謂“夷種”,他強迫的“回夷莫明”應該是來自哈密的穆斯林使團。他能夠串通“夷僧”偽造明朝的文書,又能教“酋婦習番字”,看來他至少掌握蒙、漢、藏三種語言。他自己可能就是明朝的回回,正因為如此,他才能夠脅迫“回夷”與蒙古人互市。他本來偽造明朝文書而犯下罪過,卻借助順義王扯力克與明朝的關(guān)系,成功逃脫了懲罰,甚至在調(diào)到肅州之后不久晉升為參將,這跟他與火落赤之間的私交有直接關(guān)系,“出入虜帳”的馬應時竟然“漸至今官”,他本人也因此受到火落赤某種程度的控制或脅迫。此人游走于當時明、蒙、哈密、瓦剌和西番多方角逐制衡的關(guān)系格局,游刃有余而極盡所能。

兩年以后的萬歷十八年(1590)十月丙子,“巡按陜西御史崔景榮奏,虜婦切盡比吉率部眾西來,假以看寺念經(jīng),講要人命,挾索重賞未遂,統(tǒng)眾掠回夷、西番,殺虜甚眾?;蜓越栽螀ⅠR應時妻弟虎剌力等所引,因劾參將楊濬虜殘內(nèi)地不能拒堵,失事之后,復不據(jù)實以報,罪當重懲,但本官素稱戰(zhàn)將,一時乏人,相應量降俸級,照舊管事。署甘肅事朱正色委值臥病,似應免究。馬應時議論不一,亦乞免勘問。其切盡比吉宜行督撫諸臣,令索還掠去番回,或革市賞以懲逆虜”。[1]《明實錄》第56 冊,第4225—4226 頁。首輔申時行《答崔巡按》的信中說:“虜當款貢之時倐而盜竊,即云防范不及猶□可也。至于隱匿不報,報而不實,損國威而驕虜志,其可赦乎?大疏分別參論,以警踈既,甚得固內(nèi)攘外之策。馬應時本夷種也,激之則恐生狡心,善馭之有一割之用,惟公裁之?!盵1]申時行:《綸扉簡牘》卷8,《四庫禁毀書叢刊》集部第161 冊,第191 頁。這個崔巡按就是陜西巡按御史崔景榮。申時行說:“馬應時本夷種也”,應該就是說他的“回夷”背景。切盡比吉就是鄂爾多斯蒙古貴族切盡黃臺吉之妻(比吉),可能是隨鄂爾多斯蒙古人一起去西域征戰(zhàn)瓦剌而回到嘉峪關(guān)附近,“統(tǒng)眾掠回夷、西番,殺虜甚眾”可能是襲擊了與明朝有茶馬貿(mào)易關(guān)系的“熟番”和“回夷”,造成很大傷亡。而馬應時的妻弟虎剌力可能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瞿九思《萬歷武功錄》卷14《切盡妣吉傳》記錄了同一事件:“切盡妣吉者,切盡黃臺吉妻也,在涼州遷外住牧。萬歷庚寅冬,帥虜騎五百往紅山寺,參佛誦經(jīng),已,乃索大賞,不可,竟鈔略回夷馬牛羊及糗粻而去。妣吉歲時奉其夫龍虎將軍約束唯謹,豈其旋背之而有它腸乎?唯是裨將馬應時妻侄剌麻,胡中為主謀,日夜佐老寡婦發(fā)難無從也。于是,以應時通虜,請論如法。是時,副觀察使失加在朱正色新到官視事,得解免?!备昃褪侨f歷十八年(1590),切盡妣吉就是切盡比吉。當時“導引”蒙古人襲掠回夷(可能還有西番)的究竟是馬應時的妻弟虎剌力還是妻侄剌麻失加,不得而知。但是馬應時家族在漢、蒙、回、番諸族交匯的多元復合區(qū)域扮演的復雜而能動的角色無疑非常耐人尋味。

萬歷十八年,火落赤在洮州邊外與明軍發(fā)生沖突,釀成洮河事變,明朝改變對蒙古的政策,逼迫順義王扯力克回到歸化城一帶。火落赤得罪了明朝,而與火落赤私交緊密的馬應時竟然沒有受到處罰,但是,他的權(quán)力應該從這個時候開始受到抑制。到了萬歷二十七年(1599),馬應時開始擔任陜西延綏鎮(zhèn)的波羅堡的參將。鄭汝璧《由庚堂集》卷28:“延綏中路設參將一員駐札保寧,管波羅、響水、魚河、歸德、鎮(zhèn)川、雙山、常樂八堡,萬歷二十七年,因虜患孔亟,添設波羅參將一員,分管懷遠、波羅二堡,以參將馬應時居之,繼因馬應時調(diào)赴鎮(zhèn)城撫夷,遂裁波羅將官,改設守備。”所謂延綏“鎮(zhèn)城”就是榆林。調(diào)赴榆林的年份應該是在萬歷二十九年(1601),“二十九年套虜講款,前撫臣孫維城題將波羅參將馬應時調(diào)赴鎮(zhèn)城講折”互市事宜,同時“攝領(lǐng)”標兵。但是后來,萬歷三十年(1602)明朝與鄂爾多斯蒙古人的貿(mào)易關(guān)系走向正?;咏楁?zhèn)巡撫認為“本官以撫夷用,非以標營用也。今款定矣,夷使往來迨無虛日,即專心撫處”與蒙古人的關(guān)系就可以了,所以免去了他帶兵的權(quán)力。

馬應時雖然是參將,但是身份特殊,明朝對他在利用的同時又不得不加以防備。萬歷三十年(1602)閏二月,延綏巡撫孫維城進呈《套虜善后之策》六款,其中一條強調(diào):“撫賞宣諭必稔識夷情,如波羅參將馬應時,身經(jīng)虜?shù)?,口習番言,議將應時以原官兼管撫夷,俟進馬開市后,各虜別無要求,先行優(yōu)處,如嗜利通夷,訪實重參?!盵1]司律思《明蒙關(guān)系3:馬市貿(mào)易》根據(jù)這條史料注意到馬應時,但是沒有進一步考證。他確定萬歷三十年閏二月己酉是西歷1602年4月8日,波羅則是鄂爾多斯以東榆林府所屬的小鎮(zhèn),此地名無疑是蒙古語。但是,根據(jù)田清波為《哈佛蒙古文文獻叢書》本《蒙古源流》所撰寫導言,與“波羅”相對應的近代蒙古語名字卻是k?n?γ ~k?n?g qota。參見Henry Serruys, Trade Relations, the Horse Fairs: 1400-1600 (Sino-Mongol relations during the Ming.3), p.245。延綏巡撫孫維城對馬應時還不是完全信任的,所謂“俟進馬開市后,各虜別無要求,先行優(yōu)處,如嗜利通夷,訪實重參”云,看來這時互市貿(mào)易尚未進行,孫巡撫的意見是要根據(jù)馬應時的表現(xiàn)給予獎懲。

三、結(jié)語

長城當然是明人建造的,但是長城不僅僅是明朝的邊境線而已,它同時也是蒙古與明朝共有的邊境,長城沿線幾乎每個關(guān)堡都有其蒙古語名。[1]延綏鎮(zhèn)城榆林緊鄰鄂爾多斯萬戶,陳寅恪先生據(jù)滿文和蒙古文《蒙古源流》考訂其蒙古語名字是Temegetü Qota(意謂 “有駱駝的城子”)。參見陳寅恪《延綏寧夏三城地名考》(《金明館叢稿二編》)。為什么鄂爾多斯蒙古人這樣稱呼榆林?真的是因為榆林有很多駱駝?申時行《綸扉簡牘》有解釋,說榆林的將帥家丁因“士馬健斗,虜中有駱駝城之號”。1368年以后的200 余年中,長城沿線曾經(jīng)“兵連禍結(jié),華夷交困”,也有過和平互市,“華夷兼利”的時期。對明朝而言,長城在明代很多時候都是“危險的邊疆”,明人談之色變。對于長城以北的游牧蒙古人而言,長城也同樣是兇險交加的邊疆地帶。[2]特木勒:《將帥家丁與明蒙關(guān)系:前近代內(nèi)亞游牧—農(nóng)耕關(guān)系重審》,見姚大力、劉迎勝主編:《清華元史》第三輯,商務印書館2014年版。長城外的蒙古人對于那堵“白墻”(?aγan kerem)的理解似乎與明人有所不同,黃景昉《國史唯疑》記兩件事,第一是“張佳胤修獨石三城,虜酋青把都偕其姊太松,咸具牛酒犒士”。青把都是蒙古喀喇沁萬戶首領(lǐng),太松是他的姐姐太松阿不害。他們的游牧地域在元上都舊址附近的白言舉兒克(bayan-irüke)和插漢我不根(?aγan-oboγan?)一帶,而獨石三城距離閃電河源沽源以南不遠。青把都和姐姐竟然來犒勞修筑獨石城的明朝官兵,無疑是非常有趣的畫面。第二件事則反映了土默特萬戶俺答汗對長城的認知,黃氏說:“先是,俺答亦寄聲督撫云:‘治邊墻無益也,莫若繕城便。’”黃景昉感嘆:“虜反為吾謀,時南北之交方合?!盵1]黃景昉:《國史唯疑》,第233 頁。前面所考訂的只是出現(xiàn)在文獻記錄中十幾個人的事跡而已。

明蒙關(guān)系史的大部分文獻都是漢文的,是明人視角下產(chǎn)生的文本。17世紀的蒙古文史書成書較晚,但是具有不可替代的史料價值,在時間、空間、事件和人物等方面與漢文史料多有契合。但是這些史書是蒙古人生產(chǎn)的蒙古視角的文本。對于現(xiàn)代學者而言,這是否就意味著我們要站在那些生產(chǎn)文本的明人或蒙古人的立場上考察長城沿線的南北互動關(guān)系呢?如果我們以明朝或北元為中心,通過長城凹凸垛口看到的蒙古人、明人形象或明蒙關(guān)系的面貌肯定是扭曲變形的。嘗試跳脫出明人或蒙古人的視角,從高處俯視長城沿線的南北互動關(guān)系,這種研究實踐只是到近些年才開始顯現(xiàn)。在明蒙關(guān)系史研究方面,學者如何跳脫出明朝中心論或蒙古中心論的視角?至少有一種方法具有重要意義,那就是綜合利用漢文和蒙古文史料。

近三十年來,長城研究方興未艾,甚至還有學者提出“長城學”的說法。不難發(fā)現(xiàn),仍然有很多學者或長城歷史愛好者過于專注于物質(zhì)的長城本身,實際上這種問題意識的取向背后是族群和王朝認同在起作用。筆者認為,與那些磚石夯土構(gòu)成的斷壁殘垣相比較,那些曾經(jīng)奔忙活躍于長城南北的歷史人物才是,或應該是最令人感興趣的課題。如果我們無視那些曾經(jīng)活躍于長城地帶的歷史人物及其事跡,長城能留給我們的就只有年代比較久遠的,堅硬冰冷的磚石碎片而已。林蔚(Arthur Waldron)說:“長城從來就不僅僅是一道墻那么簡單。”16世紀的長城歷史恰恰因石天爵、火力赤、鮑崇德等歷史人物的活動而引起我們濃厚的興趣。他們或許都是小人物,但是他們的活動都曾經(jīng)不同程度地影響了明蒙關(guān)系演進的走向。

杜贊奇說:“現(xiàn)代社會對歷史的認知已經(jīng)不可抗拒地被民族國家的概念框住?!笔堑模谥袊貏e是中國漢地,民族國家的概念深刻影響了,并且還在持續(xù)影響我們對前近代王朝國家的理解,例如遼朝是契丹人的王朝,宋朝是漢人或漢族的王朝,金朝是女真人王朝,元朝是蒙古人的王朝,明朝是漢人的王朝,清朝是滿洲人的王朝。1368年元朝被推翻,一夜之間漢人的明朝建立起來,似乎元朝可能遺留的所有因素一夜之間也被蕩滌干凈了。至于明蒙之間的長城邊界地帶,一直被前近代漢地儒士們想象為區(qū)分內(nèi)夏外夷的天然邊界,“內(nèi)中夏而外夷狄”,蒙漢因長城而判然兩隔。不幸的是,很多現(xiàn)代中國學者都將長城預設或想像為劃分黑白的天然界限,似乎長城南北,北蒙南漢,黑白分明,成見迄今依然,根深蒂固。

我們要提問的是,長城沿線的南北互動關(guān)系就是漢蒙互動關(guān)系嗎?當我們考訂上述人物的事跡,長城沿線南北人群互動的歷史真實遠比我們以往理解的復雜得多。我們在文獻中看到石天爵被扣上“間諜”的罪名,長城外還有更多的“板升叛逆”。明朝家丁群體中的蒙古人應該有很多是在蒙古犯罪以后逃奔明朝的。至于火里赤,當時長城外的蒙古人應該是對他恨之入骨吧!就像明人對“板升叛逆”一樣。如果我們進入當時的歷史情境,那些人物無論忠誠或背叛,都是附著在前近代的王朝國家的概念,與近代以后民族國家無關(guān)。1907年Lord Curzon 曾經(jīng)劃分邊境為“分隔的邊疆”(frontiers of separation)和“接觸的邊疆”(frontiers of contact)。就總體而言,明代的長城,其基本要義是封閉、阻隔,盡管在實際上并未達到其預想的效果。要了解邊疆地帶人群互動的復雜性,我們在頭腦中要拆解的“長城”還很多。1930年代的北京,幾個傳教士結(jié)伴登八達嶺長城,途中遭遇劫匪,很多隨身物品都被搶掠,包括一個眼鏡。之后他們繼續(xù)前行并登上了長城。其中一位被搶走眼鏡的高度近視的傳教士拿起長城的一塊碎磚塊,近距離注視,然后說:“哦,原來長城就是這個樣子的?。 盵1]Kathleen Lodwick, How Christianity Came to China: A Brief History, Minneapolis: Fortress Press, 2016, p.15.這個可憐的外國人眼鏡被劫匪搶走,他關(guān)于長城的認知也實在少得可憐。與他相比較,關(guān)于長城本身的歷史和長城沿線的南北互動的歷史,我們了解的就更多?

猜你喜歡
萬歷
書坊與名士:萬歷年間戲曲評點興起的雙驅(qū)
戲曲研究(2022年2期)2022-10-24 01:55:24
明萬歷貴陽李達夫婦墓志銘考釋
晚明疫情與地方應對
明萬歷時期內(nèi)操的演變
從《萬歷起居注》管窺明代帝王的書法教育
小議明萬歷《銅仁府志》人物志
北方文學(2019年2期)2019-02-02 09:37:42
晚明合肥文人黃道日新證
萬歷援朝之戰(zhàn)時期明廷財政問題
古代文明(2018年3期)2018-10-10 09:17:54
嘉靖、隆慶、萬歷時期景德鎮(zhèn)瓷器胎體與青花發(fā)色特征研究
論萬歷朝播州楊氏土司之覆滅
澎湖县| 英德市| 伊通| 康乐县| 吴川市| 乐亭县| 巴南区| 武平县| 焉耆| 兴安盟| 海淀区| 嘉荫县| 临邑县| 额敏县| 安溪县| 平江县| 彭山县| 祥云县| 宁陕县| 府谷县| 江孜县| 怀集县| 哈尔滨市| 铜山县| 毕节市| 泰顺县| 三台县| 石家庄市| 印江| 吴堡县| 兴国县| 杂多县| 陇西县| 嫩江县| 阳朔县| 门头沟区| 鄱阳县| 都昌县| 平度市| 溧阳市| 英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