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俊霖
唐玄宗年間,鑒真和尚出訪日本,糧食里就有“干胡餅兩車,干蒸餅一車,干薄餅一萬”??梢?,餅在唐朝人飲食中的地位。
唐人的餅里還發(fā)生過許多與節(jié)約糧食有關的故事。
《新唐書》記載了一個故事,初唐時的宰相宇文士及上得朝堂、下得廚房,擁有一手好廚藝。有一回聚餐,唐太宗便讓宇文士及割肉,他一邊割著,一邊用餅來揩拭手上的肉末和油漬。
見這情況,唐太宗的表情也由晴轉(zhuǎn)陰,瞟了他幾次,宇文士及假裝不明白李世民的意思,還在那兒傻笑,仍然慢慢地用餅揩手。切完肉之后,他就把那個餅吃掉了。很明顯,李世民崇尚節(jié)儉,不愿看到浪費糧食的行為,而宇文士及通過吃餅打消了唐太宗的疑慮。
唐朝人用餅揩油,應該很常見。中唐《次柳氏舊聞》里也記錄了一個故事。唐肅宗當太子時經(jīng)常陪父親唐玄宗吃飯。有一次,玄宗讓太子切羊腿,太子也一邊切肉,一邊用薄餅擦刀上的油漬和肉末。本來開心吃飯的玄宗心情一下凝重起來:自己未來的繼承人這么敗家嗎?
好在太子察覺到了父親臉色的變化,切完肉之后就把薄餅卷起來吃了。玄宗看了,心中的石頭一下就落地了,還高興地對太子說:“對待食物,就應當像這樣愛惜呀!”
類似的故事還有不少,《太平廣記》里也有兩個。唐初名將李勣,戰(zhàn)功赫赫,還被封為英國公。有個老鄉(xiāng)來京城辦事,去拜訪李勣。李勣設宴招待,桌上就有餅。餅的邊緣通常比較厚,口感不好,而中間就比較酥軟。這個老鄉(xiāng)也挑食,就把餅的邊緣掰掉再吃。
李勣見了,嘆了口氣說:“年輕人啊,這餅要犁地兩遍,下種蒔弄、收割打場、用磨來磨、用羅來羅,最后才能做成。你這樣浪費糧食是什么道理?在我這兒我還能忍著,如果在皇帝面前,你這樣可能就要掉腦袋了!”這個年輕人的臉一下就紅了。
中唐時還有個叫作鄭浣的官員,為官正直清廉。他擔任河南尹的時候,有個鄉(xiāng)下侄孫想讓他安排個工作。鄭浣德高望重,名聲也很好,推薦個人才并非難事,加上這個侄孫穿著寒酸,一看就是過慣了苦日子的,鄭浣便答應下來。
侄孫赴任前,鄭浣召集晚輩聚餐,食物中就有餅,還是餡餅,估計里頭包了肉。這個侄孫竟然剝掉餅皮,丟在地上,只吃里面的餡。鄭浣見了大怒:“皮和餡有什么不同?我見你在鄉(xiāng)下穿著破布衣裳種田,想必一定能體會農(nóng)民的艱辛,所以推薦你去官府上班。不料你的虛浮不實竟然超過了那些紈绔子弟。”說完讓他將餅皮撿起來。
侄孫驚慌失措,顫顫巍巍地將餅皮從地上撿起來,鄭浣接過餅皮,自己全部吃掉了。最后,鄭浣送了這個侄孫幾匹縑帛,打發(fā)他回老家去了,工作的事自然也就泡湯了。
不獨唐人,對宋朝人來說,吃餅也能體現(xiàn)他們對糧食的珍惜。
話說王安石做宰相的時候,兒媳婦家的親戚蕭家公子到了京城,并去拜訪了王安石,王安石邀請他一起吃飯。到了飯點,喝了幾杯酒之后,飯桌上端來兩塊胡餅,接著上了四份肉塊。一會兒就上飯了,另外只有一碗湯。蕭公子平時驕縱得很,哪吃得慣這些粗茶淡飯。于是拿起那個胡餅掏了個洞,只吃中間有餡的部分,把餅的邊緣都丟在了桌上。
王安石見了,啥都沒說,然后把蕭公子吃剩的餅邊兒拿過來自己吃了,蕭公子頓時羞愧難當,然后便告辭了。
沒想到一枚小小的餅,卻承載著古人對糧食的尊重與珍惜。我們應該將這項美德傳承和發(fā)揚下去。
(銅銅豌豆摘自微信公眾號“霖同學講故事的地方” 圖/羅再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