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紅玉 蘭甲云
[摘 要] 元宇宙時代的文化傳播具有輻射范圍廣、傳播速度快、影響力增強、互動黏性高等特點,給中華文化對外傳播帶來諸多機遇與挑戰(zhàn)。搶抓機遇、提升中華文化對外傳播力,必須加強頂層設計、加快組建元宇宙文化創(chuàng)新戰(zhàn)略聯(lián)盟;構建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多元協(xié)同傳播體系,形成中華文化對外傳播的強大合力;溯源中華民族的文化根脈,將中華文化的精神標識、世界價值提煉和展示出來,打造文化品牌,著力提高中華文化感召力。
[關鍵詞] 元宇宙;提升;中華文化對外傳播力
[中圖分類號]? D85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8-1763(2023)03-0156-05
Abstract:The cultural dissemination in the era of the meta-universe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wide radiation range, rapid propagation speed, enhanced attraction and high interactive stickiness. The external communication of Chinese culture is faced with many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In order to grasp the opportunity, and enhance the ability of Chinese culture to communicate with the outside world, we must strengthen the top-level design, accelerate the formation of a strategic alliance for cultural innovation in the meta-universe, and construct a multi-dimensional coordinated communication system with distinctive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o form a strong joint force in the external dissemination of Chinese culture, trace the cultural roots of the Chinese nation, refine and display the spiritual signs and world values of Chinese culture, build cultural brands and enhance the appeal of Chinese culture.
Key words: meta-universe;? promotion;? Chinese culture external dissemination
中華文化對外傳播力是指通過一定手段、渠道將中華文化輸入其他文化體的能力及效力。一般而言,衡量中華文化對外傳播力的標準主要有兩個,即傳播的廣度與對受眾的吸引力、影響力。新中國成立以來,囿于西方強勢文化與傳播渠道的限制,相比歐美發(fā)達國家,中華文化輸出長期處于劣勢,在對外傳播過程中的能力、效力有限。“2021年全球最佳國家”排名顯示中國的文化影響力位列第十一,[1]這同我國日益強大的科技、軍事、經濟等硬實力嚴重不相稱。隨著元宇宙時代的到來,傳統(tǒng)的傳播方式、傳播生態(tài)得以創(chuàng)新、重構,這為中華文化在全球開枝散葉、深植民眾內心提供了巨大機遇。如何搶抓機遇、提高中華文化對外傳播力成為學界研究的當務之急。下文擬從元宇宙時代文化對外傳播的新特點、中華文化對外傳播面臨的機遇和挑戰(zhàn)、增強中華文化對外傳播力的策略等方面展開探討。
一 元宇宙時代文化對外傳播的新特點
元宇宙是運用虛擬現(xiàn)實、增強現(xiàn)實、腦機接口、通用人工智能、加密貨幣、區(qū)塊鏈、全息影像等技術集成和會聚的虛擬宇宙,是人類在數(shù)字化時代賴以生活的第二世界。自Facebook將公司更名為“Meta”以來,元宇宙會聚技術的研究越來越廣泛深入,應用場景越來越豐富多樣,在文化領域的應用更是如火如荼,文化對外傳播亦呈現(xiàn)出一些新的特點:
首先,元宇宙賦能的文化對外傳播,因全時空、全要素、全過程連接而具有覆蓋范圍廣、傳播速度快等特點。元宇宙是一個平行于現(xiàn)實世界的、統(tǒng)一的全時空網絡世界,能夠消除國家之間的物理空間界限及東西半球之間的時間差距,連通全世界的人、物、資金、信息、數(shù)據(jù)等一切要素。在這個二次元世界里,各國民眾可以通過數(shù)字虛擬分身匯聚在一起學習工作、游戲娛樂、參與活動、傳播信息,甚至用現(xiàn)實世界的貨幣換取虛擬貨幣、產品和服務。在無界限的空間中進行文化對外傳播,其輻射范圍可遍及全世界任何地方,其對象可以是任何國家的居民;在這樣無時空障礙的扁平空間中進行文化對外傳播,內容一旦發(fā)布,便可無差別地到達所有傳播對象,快捷實現(xiàn)不同國家、不同地區(qū)、不同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文化對外傳播的速度大幅提高。[2]
其次,元宇宙賦能的文化對外傳播,因全情景沉浸式的同頻共振而具有吸引力、影響力大幅增強等特點。360度全息幻影成像、虛擬現(xiàn)實、增強現(xiàn)實、混合現(xiàn)實、智能交互等技術在元宇宙空間的綜合應用,可營造出縱深感強烈、亦幻亦真的全息立體幻影舞臺與場景;能讓虛擬人具備真人的感知功能與運動技能,并和真人進行實時交互;甚至還能將虛擬場景與真實世界無縫連接為一體,使真人與虛擬人進行全情景式的同臺互動,甚至可達到認知協(xié)調、步調一致、神態(tài)默契、情感共鳴。在這樣全情景式的虛實空間中進行文化對外傳播,能充分調動受眾的感官、有效觸發(fā)受眾的體驗,使受眾萌生出身臨其境的交互感、沉醉感,并留下深刻的印象、難忘的記憶。與此同時,根據(jù)傳播主客體的申請,通過數(shù)字技術工具,還能保存、記錄文化對外傳播的全過程、全環(huán)節(jié),形成共同的數(shù)字回憶,提高受眾的文化認同度,增強文化吸引力和影響力,促成更多的文化交流。
最后,元宇宙賦能的文化對外傳播因共商、共創(chuàng)、共享、共情而具有互動黏性高的特點。元宇宙是一個開放且同現(xiàn)實世界緊密聯(lián)系的虛擬在線數(shù)字空間。在這個空間里,“元住民”不但可以隱匿真實身份,無顧忌、無拘束地同他人傾心暢聊、共敘情誼、共商發(fā)展,而且被賦予平等的信息與數(shù)據(jù)生產、傳播權力,可以自主創(chuàng)作并分享作品,所有“元住民”既是信息、數(shù)據(jù)的生產者與傳播者,也是接受者。尤為重要的是,由于各種各樣的人才匯聚,還可以碰撞出不一樣的思想火花,進行高效率、高價值的資源對接和信息分享,讓人產生強烈的身份代入感、價值感、歸屬感,傳播主體與受眾之間的互動黏性增強,對這個虛擬社會生態(tài)系統(tǒng)的信任度、忠誠度、依賴度就會不斷提升。在高黏性空間中進行文化對外傳播,主體與受眾之間在身份認同、興趣認同、情感認同的基礎上進行雙向、多向互動,彼此的自我展示以及社會表達的愿望將更加強烈,更容易產生思想共鳴,更有助于縮小跨國(跨地區(qū))文化鴻溝,促進文化的融合與傳播。
二 元宇宙時代中華文化對外傳播面臨的機遇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歷史上,通過口耳相傳、商賈貿易、典籍輸出、互派使節(jié)或留學生等方式,中華文化在世界流傳甚廣、影響頗深。元宇宙時代,中國綜合國力增強,文化氛圍兼容并蓄,對外政策通達開明,中華文化對外傳播迎來了更多機遇。
首先,元宇宙會聚技術為中華文化對外傳播提供了科技支撐。中華文化對外傳播從本質上講就是通過對外文化交流、對外文化產品及服務出口等方式,提升中華文化的國際吸引力和影響力。在“萬物皆可數(shù)”的元宇宙時代,利用數(shù)字技術,可將文物、文化遺產、文物遺跡等進行數(shù)字化保存、還原與展示;利用人工智能、虛擬現(xiàn)實、增強現(xiàn)實等技術,可為中華文化藝術提供更加惟妙惟肖、驚艷震撼的表達方式;利用增強現(xiàn)實、虛擬環(huán)境技術,可復制場景、藏品、藝術品,利用區(qū)塊鏈、加密技術證明誰是這些場景、藏品、藝術品獨一無二的所有者。比如,可將故宮及其所存的珍品藏品進行數(shù)字化保存后建立虛擬故宮,生動還原珍貴藏品的制作技術及過程,鮮活地體現(xiàn)文物背后所承載的歷史文化;可根據(jù)歷史情境設計研發(fā)故宮導游機器人,引導觀眾穿越歷史、身臨其境地感受歷史;可數(shù)字化復制虛擬文物,通過NFT允許觀眾使用虛擬代幣購買,傳播更多承載中國精神的虛擬文化產品……由此增進文化對外展示與交流、擴大虛擬文化產品和服務出口,加快中華文化的對外傳播。當前,我國在人工智能、虛擬現(xiàn)實、增強現(xiàn)實、區(qū)塊鏈、加密技術等方面的研發(fā)趨于成熟,為開展中華文化對外傳播提供了技術支持。
其次,元宇宙會聚技術為中華文化對外精準傳播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文化對外傳播不能無的放矢,或只做表面文章和形象展示,這樣很難入腦入心,難以引發(fā)受眾共鳴、共情,其吸引力、影響力也會大打折扣。一旦深入了解受眾的特點,掌握受眾需求和偏好后,再進行針對性的傳播,成效將更為顯著。隨著大數(shù)據(jù)、算法等技術的進步,對受眾的內容搜索、在線時間、應用下載、發(fā)言評論、消費記錄等海量數(shù)字痕跡進行挖掘、提取、收集、整理、分析,歸納總結出受眾的個人特點、需求、偏好,進而細分和鎖定目標受眾,采用個性化傳播方式,精準推送符合受眾嗜好、撥動受眾心弦的文化內容,可以達到最佳傳播效果。比如,外國中老年人對中國的太極、武術、中醫(yī)、人文思想感興趣,年輕人則更喜歡中國的網文、網劇、短視頻、手游、美食。以上海的米哈游公司為例,其出品的《原神》游戲風靡近二百個國家(地區(qū)),成為2022年第一季度全球玩家支出最高的游戲。 [3]鑒于此,可利用我國日益發(fā)達的大數(shù)據(jù)算法、算力等技術,快速捕捉受眾的生活習慣及需求偏好變化,細分目標受眾圈層,精準播送文化內容;利用視聽、全感、交互設計技術,為受眾提供精準的文化服務和強體驗的三維在場享受,吸引受眾認識、了解、感受中華文化的魅力。
最后,元宇宙會聚技術為中華文化扎根、潤澤“元住民”心田夯實基礎。年輕一代是互聯(lián)網、元宇宙的元住民,不但基數(shù)龐大、活躍度高,而且喜歡虛擬聚集、互動、分享,易被相互影響。一國文化若得到年輕元住民的喜愛、接受或認同,就有了廣泛傳播、深入人心的良好基礎。而年輕元住民注重美感、新鮮感,追求美與內涵的并存,熱愛探索新世界,喜愛沉浸式的感官體驗。利用全息投影、視覺特效、虛擬增強現(xiàn)實、智能交互等技術,可以把中華文化內涵、精神、特質與年輕元住民的審美需要、新奇體驗有機結合。如河南衛(wèi)視的《端午奇妙游》系列節(jié)目,既運用新技術打造出美輪美奐、時空穿越、虛實結合的舞臺場景,又采用了符合年輕人偏好的二次元漫畫與真人演繹相結合的敘事方式,還蘊含了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豐富的文化內涵,凝聚了中華兒女的道德情操、智慧追求及愛國主義情懷,引發(fā)了年輕元住民的審美共鳴,讓他們情不自禁地點贊、評論、轉發(fā)、分享,短時間內受眾迅速飚升上億戶,并觸達國內外不同受眾圈層。[4]因此,元宇宙會聚技術的合理利用,可以準確把握年輕元住民的喜好,用他們喜聞樂見的方式傳播中華文化,增進他們對中華文化的情感認同,使他們成為中華文化的傳播明星,影響和感染全世界元住民。
三 元宇宙時代中華文化對外傳播面臨的挑戰(zhàn)
當前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世界經濟政治秩序正面臨重建,全球化進程在放緩甚至出現(xiàn)逆流。在這樣的國際大環(huán)境中,盡管元宇宙會聚技術能為中華文化對外傳播帶來諸多機遇和紅利,但也帶來一些嚴峻挑戰(zhàn),主要表現(xiàn)在三個方面:
首先,中華文化對外傳播面臨西方強勢文化的擠壓及意識形態(tài)的排斥。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人帶領全體中華兒女艱苦奮斗、勵精圖治,逐漸實現(xiàn)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飛躍。但是,在文化領域的激烈競爭中,西方長期形成的強勢文化依然控制著全球文化市場的話語權,占領著文化交流、文化貿易、文化傳播的制高點。特別是在新一代移動互聯(lián)網技術的支持下,西方發(fā)達國家利用信息、數(shù)據(jù)的自由流動優(yōu)勢,不斷創(chuàng)新傳播理念、傳播渠道,企圖對中國的價值觀、文化思想進行曲解、詆毀,試圖用西方的文化思想、價值觀念改造全世界人民的頭腦,掌控全世界的輿論導向。[5]習近平總書記一針見血地指出:“由于西方長期掌握著‘文化霸權、進行宣傳鼓動,當代中國價值觀念存在太多被扭曲的解釋、被屏蔽的真相、被顛倒的事實?!?[6]P199蘇聯(lián)解體和東歐劇變后,作為發(fā)展態(tài)勢強勁的社會主義中國,受到來自西方發(fā)達國家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妖魔化抹黑及以維護國家安全為由的嚴格審查、排斥,如甚囂塵上的“中國崩潰論”“中國威脅論”,2018年美國挑起貿易摩擦后中美兩國人文交流“橋梁”出現(xiàn)裂痕,2020年美國打壓中國媒體駐美機構等,均為明證。
其次,多元主體媒介素養(yǎng)參差不齊、協(xié)同推進不力,嚴重影響中華文化對外傳播效果。元宇宙時代,新傳播技術如雨后春筍般興起,企業(yè)、社會組織、個人等非官方行為主體亦成為傳播者,傳播主體從一元向多元、從官方向全民轉向,普通網民借助網絡成為對外文化傳播的新生主力軍。第51次《中國互聯(lián)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數(shù)據(jù)顯示,截至2022年12月,我國網民規(guī)模達10.67億,網絡視頻(含短視頻)、網絡新聞、網絡直播、網絡音樂、網絡游戲、網絡文學用戶規(guī)模分別達10.31億、7.83億、7.51億、6.84億、5.22億、4.92億。[7]但是,中國網民媒介素養(yǎng)不高,在認識、理解、創(chuàng)造、生產媒介信息等方面的能力處于中等水平。[8]尤為突出的問題是:大多數(shù)網民缺乏國際公共關系常識及公共精神,容易被非理性、情緒化的言論所左右。另外,政府、傳統(tǒng)官媒、社會組織、企業(yè)、網民等多元傳播主體在協(xié)作推進中華文化對外傳播能力建設方面尚未達成共識,仍是各自為營、各不相謀、各行其是,有時甚至對同一事情、同一文化典籍做出相互矛盾的解讀,導致文化傳播圈的割裂,從而難以展現(xiàn)出全面、真實的中國文化形象。
最后,現(xiàn)代文化品牌打造不力,文化折扣難消除。文化品牌是一個國家或民族的精神、價值、觀念的重要載體,是被大眾廣泛認同并具有強大吸引力、影響力的突出代表性文化標識,是對外文化傳播、交流的重要橋梁。當前,世界各國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認可度較高,而鮮少理解、認可、認同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社會主義文化。一提中華文化,海外受訪者紛紛認為中餐、中醫(yī)藥、武術是最能代表中國文化形象的三元素,文化形象存在“吃老本”現(xiàn)象。[9]雖然近年來中國網絡文化日益走出國門,但是作品的文化內涵價值不高,既不能很好地體現(xiàn)中華民族一脈相承的文化基因、展現(xiàn)特定時代的精神氣度及神韻智慧,又沒能產生較多膾炙人口、口碑載道的現(xiàn)代文化品牌。以中國網絡文學為例,雖然仙俠、穿越、玄幻、宮斗、歷史等題材的作品在國外網站有一定的知名度,但是整體認可度不高,也不能反映當今時代富有中國特色的主流文化精神和價值觀念。[10]此外,由于社會制度、語言文字、文化傳統(tǒng)、風俗習慣、審美標準等方面的差異,國外受眾理解、認可、認同中華文化存在諸多障礙和壁壘,導致傳播效果大打折扣,且這種高文化折扣率在短時間內很難消除。
四 元宇宙時代增強中華文化對外傳播能力、效力的策略
元宇宙時代,增強中華文化對外傳播的能力、效力,關乎中華文化軟實力的提升、關乎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建設。全國上下應統(tǒng)一認識,高度重視元宇宙會聚技術與中華文化對外傳播緊密結合的重要意義,前瞻性地采取措施,切實加快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
第一,加強頂層設計,加快組建元宇宙文化創(chuàng)新戰(zhàn)略聯(lián)盟。元宇宙時代,誰能搶先將元宇宙會聚技術應用于文化創(chuàng)新、文化對外傳播,誰就能搶占二次元世界的文化高地。當前,我國文化產業(yè)發(fā)展、文化對外貿易、文化對外交流與傳播同元宇宙會聚技術的創(chuàng)新融合程度不高,融合發(fā)展的格局尚未形成。究其主要原因,一方面是文化領域或數(shù)字領域企業(yè)跨界深度融合的思維、思路還不成熟,所需條件不能完全滿足;另一方面是缺乏既精通數(shù)字技術,又熟悉文化創(chuàng)意策劃,還精通跨文化傳播的復合型人才。而這兩大問題僅靠企業(yè)或人才本身是很難得到解決的,有賴于頂層設計及相關政府部門的大力推動。因此,決策層可專題討論和部署關于促進文化與元宇宙會聚技術深度融合的一攬子方案,由文旅部、網信辦、教育部、科技部、稅務局等部門聯(lián)合發(fā)文,出臺激勵政策鼓勵以阿里巴巴為代表的平臺類數(shù)字企業(yè)與文化型企業(yè)組建元宇宙文化創(chuàng)新戰(zhàn)略聯(lián)盟;建議改革人才培養(yǎng)機制,創(chuàng)造條件支持新聞傳媒類院系同我國掌握元宇宙核心技術的數(shù)字企業(yè)聯(lián)合辦學,聯(lián)合培養(yǎng)堅定政治立場、精通元宇宙會聚技術、熟悉網絡文化傳播話語體系的國際傳播人才。
第二,構建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多元協(xié)同傳播體系,形成中華文化對外傳播的強大合力。元宇宙時代,政府及官方媒體、自媒體、融媒體、社會組織或團體、企業(yè)、網民都成了傳播主體,但由于每個主體從事文化傳播的目的各異、媒介素養(yǎng)水平不一,且在傳播過程中各有優(yōu)劣勢,互動也不緊密,所以傳播效果不盡如人意;文旅部、網信辦等部委應以提升中華文化軟實力、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文化強國為宗旨,聯(lián)合制定多元主體參與傳播活動的紅綠燈規(guī)則、劃定底線原則,在此前提下主導構建多元主體參與的協(xié)同傳播體系及協(xié)作機制,明確各主體的角色定位、活動邊界及協(xié)同職能,充分激活各主體的積極性、發(fā)揮創(chuàng)造性,統(tǒng)合各類優(yōu)勢,共同努力實現(xiàn)中華文化的高效對外傳播。[11]具體而言,政府的主要職責是規(guī)劃、引導、監(jiān)督其他主體的文化對外傳播活動,在對外交流的過程展示良好的文化形象;官方媒體、自媒體、融媒體及其他社交媒體則是文化對外傳播的主要載體,頭部媒體應聯(lián)合起來形成具有強大傳播力、影響力、公信力的集團,協(xié)調做好內外宣傳和文化對外傳播工作。廣大中小企業(yè)、社會組織、團體是中華文化對外傳播的重要主體,應充分利用好定向信貸、財政補貼、稅收優(yōu)惠等政策工具,支持大批數(shù)字科技與文化融合型企業(yè)發(fā)展,鼓勵社會組織、團體同國際接軌,在企業(yè)經營、對外貿易、對外交往的過程中直接或間接地輸出中華文化。留學生、訪問學者、漢學家、出國旅游人群、華僑、華人是中國文化形象的代表,應在申辦護照或進出境過程中設置媒介傳播素養(yǎng)培訓環(huán)節(jié),提高他們的文化涵養(yǎng)。網民是中華文化對外傳播的新生主力軍,應完善網絡管理制度,加強對網絡表演、直播、文學、游戲等領域監(jiān)管,以法律規(guī)范其言行舉止,要求其承擔一定的法律和道德責任,積極引導網絡大咖、“網紅”博主或主播成為網絡世界具有引領作用的意見領袖,使網絡文化朝著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方向發(fā)展。
第三,利用元宇宙會聚技術,塑造國外受眾喜愛的集古代、近現(xiàn)代中華文化精髓的品牌。國外受眾的喜聞樂見是中華文化對外廣為傳播的前提。因此,文化品牌的打造應以傳播主體與客體的互動互知、價值共享、情感共鳴為基礎。比如,2022年北京冬奧會從開幕式到閉幕式,始終將中華文化的“天下大同、天下一家”“以誠相待、有禮有信”“和而不同、美美與共”“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仁愛友善、團結和平”等價值觀念,同奧林匹克“相互了解、友誼、團結和公平競爭”的精神內涵以及強調包容不同文化和尊重不同人群的體育價值觀進行完美結合,受到全世界各國人民的關注,成為中華文化之美與奧運五環(huán)之美交相輝映的一場文化盛宴,成功地向世界展示了中華文化的價值和影響力。[12]文旅部可牽頭組建中華文化品牌研究室,聘請文化、傳媒和元宇宙會聚技術等領域的知名專家,在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指導下,統(tǒng)籌規(guī)劃,協(xié)同研究并策劃系列彰顯中國價值觀念的文化品牌,通過公開招標方式,遴選社會責任感強、復合型人才團隊力量強大、元宇宙會聚技術先進的企業(yè)對該文化品牌進行商業(yè)化、市場化運作,攜手精心制作、打造真正可以冠譽全球的文化精品、爆款。例如,選擇“崇仁愛、重民本、守誠信、講正氣、求公平、尚和合、謀大同”等世界各國民眾共同的價值觀念,以全息拍攝影視的方式,和受眾一起回到歷史情境中,一起身臨其境地感受中國歷史上每個時代(特別是社會主義革命、建設、改革開放過程中)的代表性人物及中國人民是如何孜孜以求并躬身踐行的故事,在受眾腦海中留下富有歷史底蘊、堅持和平發(fā)展、維護公平正義、充滿親和力的文明中國印象。
總而言之,只有在文化內容上融匯古今、貫通中西,將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及時代潮流相協(xié)調、相適應,在文化傳播方式上利用元宇宙集成技術講好中國故事,讓更多國外受眾聽得懂、聽得進,才能逐漸消弭各國人民的認知和思想隔閡,增進各國人民的價值共識,提升中華文化對外傳播的效果。
[參 考 文 獻]
[1] U.S. News & World Report. Best countries 2021[EB/OL].(2021-05-13)[2022-08-19].https://www.usnews.com/news/best-countries/china.
[2] 徐文. 以數(shù)字文化推動中華文化全球傳播[J].學術前沿,2020(8):132-135.
[3] 鄭天儀,曲茹. “游戲出?!迸c中國文化對外傳播——以國產游戲角色“云堇”為案例[J].對外傳播,2022(4):33-36.
[4] 張琬. 河南衛(wèi)視傳統(tǒng)文化節(jié)目成功破圈的啟發(fā)[J].廣電時評,2021(16):30-32.
[5] 翁賀凱. “提升中華文化影響力”:內涵、問題與路徑[J].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21(6):174-184.
[6]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
[7] 中國互聯(lián)網絡信息中心.第 51 次《中國互聯(lián)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 [EB/OL]. (2023-03-02)[2023-03-07].https://cnnic.cn/NMediaFile/2023/0322/MAIN167945763671 90GBA2HA1KQ.pdf.
[8] 賀林平.中國網民媒介素養(yǎng)處于中等水平 批判性理解能力弱[EB/OL]. (2016-01-28)[2022-09-06]. http://media.people.com.cn/n1/2016/1207/c408721-28931614.html.
[9] 王敏,李雨. 中國對外文化形象:“西圈”指標、“出圈”壁壘與“破圈”機制[J]. 新聞與傳播評論,2022(2):114-128.
[10]陳前進. “十四五”時期中國網絡文化“走出去”:構建“網絡文化共同體”[J].出版廣角,2022(4):22-27.
[11]張恒軍. 多元主體協(xié)同治理:中華文化海外傳播的新趨勢[J].對外傳播,2018(9):14-16.
[12]樊泳湄. 從北京冬奧會看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世界意義[J].社會主義論壇,2022(3):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