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思安 陸定邦 張春紅
摘要:文章基于傳統(tǒng)的文獻計量法與citespace引文可視化軟件,以CNKI數據庫內有關音響設計領域的中文文獻為對象,對2010-2021年音響設計研究領域的發(fā)展歷程和現狀進行了探討。結果表明:近10年音響設計研究總體發(fā)展陷入瓶頸,2010-2021年中國音響設計領域的研究熱點主要分為3大模塊,可分別歸類為基礎研究、類別設計、專項技術研究3個主導性研究領域。伴隨著技術發(fā)展與研究的繼續(xù)深入,未來中國音響設計領域將會出現“科學技術與人文關懷”相融合的熱潮。
關鍵詞:音響設計 Citespace 知識圖譜 研究現狀 發(fā)展趨勢
中圖分類號:TU112.4+3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0069(2023)11-0083-05
引言
音響(Audio electronics),廣義上指一種使用電子回路設計來轉換音頻和電子信號的設備,狹義上指用來播放或錄制聲音訊號的所有設備的總稱。自1906年問世以來,音響技術的迭代經歷了電子管、晶體管、集成電路、場效應管4個階段[1]。技術革新一方面提高了音響設備的音質,另一方面也使音響設備逐步成為多樣化、系統(tǒng)化的綜合性消費產品,用以滿足不同需求、不同檔次的消費者,包括以享受音響效果為主的家庭影院、專注于音質和聲場的Hi -Fi 2、專用于大型演出或劇院的演出音響等[2]。我國音響產業(yè)雖已基本實現穩(wěn)步發(fā)展,但目前外國品牌占據了巨大的國內市場份額,而擁有強大綜合競爭力的中國音響品牌卻很少。與此同時,中國的音響設備也面臨著新的機遇與挑戰(zhàn),尤其在2020年以來全球疫情肆虐,消費電子產品制造行業(yè)正面臨芯片短缺,產能下降,智慧家居概念的普及等一系列新的變化。因此,研究近年來我國音響設計的發(fā)展狀況,分析音響設計領域研發(fā)的局限性,將有助于評估我國音響產業(yè)的現狀,推動我國音響設計領域的理論和方法后續(xù)突破和創(chuàng)新。
一、研究方法
文章結合傳統(tǒng)文獻計量法,運用Citespace工具對國內2010-2021年的音響設計研究領域進行分析。CiteSpace是一種用于分析、檢測與可視化文獻中的趨勢和模式的工具。起初主要用于圖書館和信息科學領域,然后延伸到管理學、社會學、教育學等學科研究領域[3]。
二、數據采集
本次研究以音響設計的發(fā)展趨勢為研究內容,以中國知網 CNKI數據庫為數據來源,選擇使用高級檢索,檢索式樣為“主題=音響設計OR 主題=音箱設計OR主題=音響設備OR主題=音箱設備”,檢索日期為2010年1月1日至2021年11月25日,共檢索到與音響設計研究相關文獻共2531條。為了確保數據收集的準確性聚焦于中國市場,檢索剔除以下材料:1)外文期刊 2)學位論文,碩士論文 3)會議,包括國內會議與國外會議 4)報紙 5)圖書,包括中文圖書與外文圖書6)標準,包括行業(yè)標準與標題目錄 7)成果;以及文獻信息不完整、與研究主題不相關的文章,最后導出文獻共893篇。
三、音響設計領域研究分布狀況
(一)音響設計領域年發(fā)文量分析
發(fā)文數量的變化是測量該學科在一定時間段內發(fā)展情況的重要指標[4]。如圖1,整體來看2010—2021年音響設計領域的年發(fā)文量呈下降趨勢。其中2012、2013、2015、2017、2018、2020均比上一年對比有所下降,2018年下降最為明顯,降幅達到了24.4%。在2011、2014、2016、2019年度呈現了4次增長現象,尤其在2019年度最為明顯,年發(fā)文量在2018年的基礎上增加了40%,但4次增長過后都會在次年出現下降,側面反映出國內音響設計研究領域在當時均熱度減退,整體趨勢表明當前音響設計研究已進入研究瓶頸。
(二)來源期刊及文獻被引量分析
從來源期刊分析來看(表1),其中文獻中兼具質量與數量優(yōu)勢的期刊分別是《電聲技術》(10.88%)、《包裝工程》(3.24%)、《機械設計》(1.18%)這些期刊均設有電子技術、工業(yè)設計欄目,具有較高的專業(yè)性與學術性,象征著我國聲電科技與產品領域的較高水平,其中《電聲技術》期刊發(fā)文量名列前茅,表明相較于《包裝工程》與《機械設計》所代表的工業(yè)設計領域,目前音響設計的研究更多集中于《電聲技術》所代表的電子技術研發(fā)領域。從文獻被引量來看,(表2),涵蓋的文獻領域各不相同,包含了體育、教育、工業(yè)設計、工程機械、文化創(chuàng)意等多個領域,按照被引次數排名前三的分別是在:體育、教育、工業(yè)設計領域。體育、教育同屬于教育教學的范疇,被引次數位列前二。而工業(yè)設計作為音響設計研究的核心領域位列第三,這也從側面反映出音響設計研究覆蓋于多個相關領域,而在這三個領域的研究尤其值得關注。
(三)作者合作分析
通過CiteSpace工具的“Author”作者分析選項,得到國內音響設計研究領域主要發(fā)文作者合作網絡圖[5](圖2),作者字體的大小與其作者發(fā)文量呈正比,作者之間的連線越多表明相應作者之間的合作關系越密切[6]。由圖2可知,徐巖、李冄、葉思成是該領域的高產作者。以范玉、黃繼戰(zhàn)、王風清、侯世贊、仇文寧、戴佳琦、張君偉等為中心的合作網絡、以及葉思成、何夢凡、潘誼加、李英若、袁邈桐等為中心的合作網絡最為明顯。其他發(fā)文量較高的作者大多與其他作者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這證明音響設計研究領域內已形成一批較為穩(wěn)定的作者合作網絡。但這些合作中大多是同一機構內部進行的合作關系,如同一學校內導師之間的合作、導師與學生之間的合作,而少有跨機構、跨地域的合作。因此研究者們應進行更多突破固有研究網絡的合作,防止研究固化、形成專業(yè)壁壘的情況出現。
(四)合作機構分析
音響設計領域的研究力量布局可以通過對合作機構的分析得到[7],對合作機構的分析還能幫助研究了解當前音響設計領域的核心機構以及相互之間的合作關系。如圖3,文中運用Citespace分析得出10年內不同機構之間合作研究的關系圖,發(fā)現2010-2021年間該研究領域的研究單位以各高校為主,并且不存在明顯的合作機構關系網絡,側面反映各發(fā)文機構間互動較少,這證明該領域的不同研究機構間尚未凝聚成堅實的核心。
四、音響設計領域研究熱點與趨勢分析
(一)關鍵詞共現分析
文章主題與核心觀點可通過關鍵詞體現[8]。通過CiteSpace對采集的數據進行處理得到關鍵詞聚類可視化圖譜(圖4),關鍵詞的節(jié)點大小與其出現的頻次高低呈正比。表3是國內音響設計研究領域關鍵詞頻次統(tǒng)計表,其中中心性數值越高表明該研究主題在網絡中越重要。在這些高頻關鍵詞中,如音響設計、音響設備、音響、音箱設計、音箱,因為是檢索樣式里包含的主題搜索項,所以并無單獨分析的意義。其他反映音響設計領域研究熱點的高頻關鍵詞有音響系統(tǒng)(頻次59、中心性0.18)、揚聲器(頻次38、中心性0.27)、舞臺音響(頻次25、中心性0.05)、智能音箱(頻次20、中心性0.08)、汽車音響(頻次17、中心性0.08)等,這些關鍵詞出現頻率很高,是近十年國內音響設計領域的研究熱點。
(二)關鍵詞聚類分析
參考劉建軍[9]等對關鍵詞進行聚類得到關鍵詞聚類可視化圖譜(圖5)。包含11個高頻聚類標簽,主要包括音響設備、音箱設計、反射型、音響、智能音箱、音響系統(tǒng)、低音炮、舞臺音響、汽車音響、聲頻工程、線陣列音響。將這11個聚類標簽提取為音響設計三大研究領域,這也是2010—2021年中國音響設計研究領域的熱點。
1.基礎研究:該聚類包括#0音響設備、#1音響設計、#3音響、#5音響系統(tǒng)。該聚類研究多為音響設備的基本技術屬性,這同屬于音響產品內系統(tǒng)[10]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產品開發(fā)需優(yōu)先完成的目標,也是整個音響產品系統(tǒng)的基石。國內的音響設計基礎研究在2010-2013年主要集中于“音響信號傳輸”“信號系統(tǒng)”“信號擴聲”等電子學技術領域;在2016-2019年開始出現“多功能廳”“全景聲”“現場擴聲”
等研究主題標示著音響技術研究開始更多地與不同需求場景進行結合;2019-2021年出現“聽音評價”“樂隊混音”“即興創(chuàng)作”表明先前的研究已趨于完備,此階段的研究更多的注重于音響效果的升級以及在不同行業(yè)的具體運用之上。
2.類別設計:該聚類包括#4智能音箱、#7舞臺音響、#8汽車音響、#17線陣列音響。在當今時代音箱產品逐漸追求高效與注重人情感體驗[11]已成為潮流,音響產品逐漸類別越分越細,不同類別的產品針對性越來越強,逐漸形成了較為專業(yè)的各個類別領域。這4個聚類本身即代表了近十年(2000-3000)國內音響設計研究的熱點研究類別。其中“#4智能音響”的爆發(fā)期在2017年,而后出現如“虛擬現實”“語音交互”等大量研究內容;“#7舞臺音響”于2014年后迎來研究熱潮,出現“協調對策”“中國戲曲”等研究專題;“#8汽車音響”在2016年前研究主題眾多而2016年后式微;“#17線陣列音響”僅在2013年前后出現“全接觸”“交響樂團”“演唱會”等高頻研究主題。
音響類別設計是企業(yè)戰(zhàn)略與賽道選擇的基礎,同時也是我國音響技術與市場不斷深入的結果。目前智能音箱是類別研究的熱門領域,結合智能化的發(fā)展潮流[12]可以預見,在未來這也將是音響設計的重要研究領域。
3.專項技術研究:該聚類包括#2反射型、#6低音炮、#9聲頻工程。音響產品作為一種具有特定功能和結構的物質,同時也可以看作是由不同零部件通過不同加工工藝而構成的整體,是多種元素、結構和功能組合而成的系統(tǒng)[13]。針對新型專項技術的研究是每個公司與機構的重點,它不僅能轉化為核心競爭力—核心技術,同時還能帶動整個行業(yè)的發(fā)展。而它從側面也可以反映當下音響設計領域內的研究熱點,如“#5低音炮”聚類的“主動降噪”與“#17小型”聚類的“低噪音”關鍵詞,它們同時出現在2021年,表明2021年前后國內的音響設計研究正圍繞這兩種技術來進行,值得研究者們注意。
(三)關鍵詞演進趨勢分析
時區(qū)視圖是一種從時間維度上來呈現知識演變的視圖(圖6),通過時區(qū)視圖能清晰地揭示文獻的變更與相互影響。每個劃分的時區(qū)單位里會展示當年出現的關鍵詞,各時間段之間的傳承關系通過相應節(jié)點之間的連線關系表示出來[14]。通過時區(qū)視圖,將2010-2021國內音響設計研究分為以下3個階段。
2010—2013年為技術研究階段:該階段有關音響系統(tǒng)設計、技術創(chuàng)新、技術原理研究、音效技術研究等關鍵詞大量出現,這也是我國音響行業(yè)需要解決的基本問題。自改革開放以來經歷了數十年的初步發(fā)展,在2010年前后我國的音響行業(yè)已初具規(guī)模,并積累了一定的技術研發(fā)經驗,一批國產音響企業(yè)通過技術積累逐步擺脫代工生產走向自主經營品牌。產品設計是一項復雜的求解過程,涉及專業(yè)知識、創(chuàng)新能力、綜合經驗、美學素養(yǎng)及科學技術[15],而功能技術作為產品設計的基礎,在當代設計中占據著不可替代的位置[16]。該階段各項與音響產品相關的技術是研發(fā)重點,也標示著我國民族音響品牌正走向產品技術自主研發(fā)的時代。
2014—2017年為類別設計與技術深化研究階段:該階段有關音響類別設計的關鍵詞,如演藝設備、音樂節(jié)、舞臺音響、大劇院、交互設計等大量顯現。隨著體驗消費的時代浪潮來臨,過去以市場和生產為主要導向的商品經濟正在逐步轉變?yōu)橐韵M者為導向的商品經濟。消費者對于產品的需求已不僅僅停留于功能層面,用戶體驗需求逐步增長[17]。同時,音響技術經過之前的技術實踐與沉淀走向成熟,也因為日益多元化的市場需求與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開始突破聲音技術領域研究走向更加細化的分類產品研究。
2018—2021年為科學技術與人文關懷相融合研究階段:該階段出現了智能音箱、智能家居、人工智能、語音交互、主動降噪、全定制、感性工學等關鍵詞,是當前音響設計研究的前沿領域。隨著智能化概念[18]的發(fā)展,音響產品設計逐漸呈現兩大特征:一方面成熟技術的深化與新技術的不斷涌現使產品快速迭代,一方面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與需求升級導致新開發(fā)的產品比以往更加貼近大眾的生活。這一階段的音響設計不僅順應了智能化科技發(fā)展的潮流,同時也突破了技術領域正走向人文情感關懷的領域,未來的音響設計研究將會繼續(xù)在這一階段持續(xù)數年時間。
五、結論與啟示
(一)結論
通過國內音響設計領域近10年研究文獻發(fā)展進行的知識圖譜分析,得到觀察及啟示如下:
通過對音響設計領域研究分布狀況分析發(fā)現,音響設計研究發(fā)文量起伏不定,總體發(fā)展呈下降趨勢,這表明音響設計領域研究已陷入瓶頸。《電聲技術》《包裝工程》《機械設計》為國內音響設計領域參考價值較高的期刊,其中以《電聲技術》為代表的電子技術領域是核心期刊的研究熱點,音響設計在體育、教育、工業(yè)設計領域的研究值得關注。在此學術領域的研究單位以各高校為主,已形成一批較為穩(wěn)定的作者合作網絡,但不存在明顯的機構合作關系網絡,各發(fā)文機構間對于該研究領域的互動較少且高校與研究所、企業(yè)不同類別的研究機構之間合作較少。
通過對音響設計領域研究熱點與趨勢分析發(fā)現:近十年國內音響設計研究領域有代表性的關鍵詞依次是:音響系統(tǒng)、揚聲器、舞臺音響、智能音箱、汽車音響。2010—2021年中國音響設計領域的研究熱點主要分為三大部分,主要包括:基礎研究、類別設計、專項技術研究。2010—2021年中國音響設計領域的發(fā)展分為3個階段,分別是:2010—2013年技術研究階段、2014—2017年類別設計與技術深化研究階段、2018—2021年科學技術與人文關懷相融合的階段。其中,科學技術與人文關懷相融合被認為是音響設計未來的發(fā)展方向,是當前音響設計研究的前沿領域。
(二)啟示
通過對國內音響設計近10年的研究分析結果可看出,我國的音響設計研究領域發(fā)展較為均衡全面,基礎技術研究已趨于成熟,并且在如何將音響應用于如多媒體教學、智能化生活等前沿領域的研究也得到了研究者們的重視,順應了時代發(fā)展潮流。但同時,我們與國外大牌音像企業(yè)的產品仍然存在差距,尤其體現在在技術研發(fā)與技術應用方面。這需要國內相關研究領域進一步加強作者,尤其是不同類別的機構之間的相互合作。同時音響企業(yè)應重視核心技術的研發(fā),密切關注市場需求的變化,著重關注音響設備在科技智能化、產品情感化領域的應用,將研究成果轉化為具體的實踐與產品,推動我國音響行業(yè)更好發(fā)展。
基金項目:
1.廣東工業(yè)大學設計科學與藝術研究中心;
2.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2020年度一般項目(GD20CJY53);
3.廣東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類項目(SJY202002)。
參考文獻
[1]廖源. 針對視障者便攜音響設施的形態(tài)特質要素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16.
[2]焦?jié)蓷?,曲延?針對居家養(yǎng)老的智能音響設計方法研究[J].設計,2020,33(03):28-31.
[3]李細珍,孫志芹.基于CiteSpace的國內服裝設計領域知識圖譜及其可視化研究[J].絲綢,2020,57(05):25-34.
[4]邱均平,沈恝諶,宋艷輝.近十年國內外計量經濟學研究進展與趨勢——基于Citespace的可視化對比研究[J].現代情報,2019,39(02):26-37.
[5]王嘉鑫,侯海燕,黃福,胡志剛.作者合作網絡結構特征及差異三方關系組分析[J].圖書情報工作,2018,62(09):102-111.
[6]袁偉,季正聚.新時代網絡意識形態(tài)研究述評——基于CiteSpace知識圖譜可視化分析[J].重慶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21(06):1-8.
[7]王梓懿,沈正平,杜明偉.基于CiteSpace Ⅲ的國內新型城鎮(zhèn)化研究進展與熱點分析[J].經濟地理,2017,37(01):32-39.
[8]李金鴿,李曉穎.基于CiteSpace可視化分析視角下我國景觀設計安全性研究綜述[J].設計,2020,33(15):99-101.
[9]劉建軍,徐娟,孫彪.我國CMF研究熱點主題與演進趨勢——基于CiteSpace的文獻計量分析[J].設計,2021,34(01):92-95.
[10]陳旭.基于系統(tǒng)論的工業(yè)設計研究[J].集成電路應用,2020,37(09):160-161.
[11]季忠洋,李北偉,朱婧祎,陳為東.情感體驗和感知控制雙重視角下社交媒體用戶倦怠行為機理研究[J].情報理論與實踐,2019,42(04):129-135.
[12]李廉水,石喜愛,劉軍.中國制造業(yè)40年:智能化進程與展望[J].中國軟科學,2019(01):1-9+30.
[13]戴越.基于產品系統(tǒng)設計理論的智能音響設計[J].科技視界,2020(26):72-73.
[14]陳悅,陳超美,胡志剛,等.引文空間分析原理與應用——Citespace實用指南[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75-76.
[15]劉永紅,黎文廣,季鐵,肖懿,尤立思,趙云彥.國外生成式產品設計研究綜述[J].包裝工程,2021,42(14):9-27.
[16]王亞芳. 家用智能洗衣機CMF趨勢研究與應用[D].哈爾濱理工大學,2015.
[17]余森林,陳茜月.基于模糊Kano模型的戶外音箱創(chuàng)新設計研究[J].包裝工程,2020,41(24):202-208.
[18]方毅芳,宋彥彥,杜孟新.智能制造領域中智能產品的基本特征[J].科技導報,2018,36(06):9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