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云華 張燕青 潘宏
魏云華,張燕青,潘宏.我國山茶科種質(zhì)資源觀賞價值評價研究進展[J].南方農(nóng)業(yè),2023,17(11):21-24.
摘 要 山茶科植物大多為常綠喬木或灌木,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和經(jīng)濟價值,因此其種質(zhì)資源創(chuàng)新與應用歷來受到國內(nèi)外花卉界的青睞和關注。總結分析近年來我國植物觀賞價值常見評價方法(百分制記分法、心理物理學法、感官評分法、灰色關聯(lián)度分析法、加權評分法、層次分析法等)、山茶科種質(zhì)資源觀賞價值評價研究進展,提出針對不同種質(zhì)資源建立2套指標體系,并運用熵技術修正AHP法完善山茶科種質(zhì)資源觀賞價值評價體系,用于合理開發(fā)利用山茶科種質(zhì)資源,可以促進山茶科新優(yōu)觀賞品種的選育和推廣應用。
關鍵詞 山茶科;種質(zhì)資源;觀賞價值;評價指標;評價方法
中圖分類號:S571.1 文獻標志碼: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3.11.006
山茶科(Theaceae)約有36屬700種,主要分布在亞洲的亞熱帶和熱帶地區(qū),中國有15屬480余種。山茶科植物大多為常綠的喬木或灌木,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和經(jīng)濟價值[1-4]。山茶科茶屬的茶樹和油茶屬的油茶是重要的經(jīng)濟作物,山茶屬的山茶花是中國傳統(tǒng)十大名花之一,也是世界名花之一,在園林上得到了廣泛的應用[5-6],中國主要有云南山茶(Camellia reticulata Lindl.)、金花茶[Camellia petelotii (Merr.) Sealy]、紅山茶(Camellia japonica Lindl.)、茶梅(Camellia sasanqua Thunb.)等。目前,除山茶屬外,山茶科植物應用于園林的種類相對較少,很多野生和半野生山茶科的植物觀賞價值未被很好地開發(fā)利用[7]。
山茶科種質(zhì)資源創(chuàng)新和應用歷來受到國內(nèi)外花卉界的青睞和關注,對山茶觀賞價值評價是確定育種目標和合理選配育種材料的基礎和關鍵環(huán)節(jié)[8]。山茶科植物種類繁多,品種觀賞特性各不相同,要求有不同的評價指標。觀賞價值評價指標體系是一個多因子復雜的體系,目前的評價指標具有主觀性、復雜性和不確定性。因此,有必要建立可操作、可量化、科學系統(tǒng)的觀賞性狀價值評價體系,為觀賞型山茶新品種選育提供科學依據(jù)。
1? 植物觀賞價值常見評價方法
植物觀賞性狀評價方法經(jīng)歷了從定性到定量、從單指標評價到多指標綜合評價的發(fā)展過程。人們既要求園林植物花大、色艷,也要求具有常綠、姿美、味香等優(yōu)點。因此,植物觀賞價值評價需要一個客觀、全面、科學和定量的綜合評價體系,而系統(tǒng)科學、灰色系統(tǒng)理論及統(tǒng)計數(shù)學等學科的發(fā)展,為觀賞性狀評價體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現(xiàn)有文獻記載的植物觀賞價值評價可以追溯到20世紀50年代,評價方法較多,如百分制記分法、心理物理學法、感官評分法、灰色關聯(lián)度分析法、加權評分法,以及近年來的層次分析法(AHP法)等[9-23]。陳俊愉等和王菲彬等對梅花、玫瑰和金花茶等采用百分制法進行觀賞價值評價,該方法直觀、簡潔、使用方便,但是主觀隨意性強,要求評分人員具有較強的專業(yè)知識[9-10]。心理物理學法主要是在百分制系統(tǒng)的基礎上對野外拍攝的野生觀賞植物照片進行室內(nèi)幻燈評判的方法,以美景度作為衡量標準,如方燕鴻對1 506張野外拍攝的、效果較好的、能夠客觀反映植物基本觀賞特性的野生觀賞植物照片進行觀賞特性數(shù)量化評價[11]。周滿宏采用感官評分法對杜鵑花屬野生觀賞植物資源進行觀賞價值評價及利用[12]。灰色關聯(lián)分析法,是根據(jù)因素間發(fā)展趨勢的相似或相異程度,衡量因素間關聯(lián)程度的一種方法,張小燕等采用灰色關聯(lián)分析法進行觀賞草的適應性評價[13]。高江云等采用百分制記分評選法和模糊數(shù)學模型綜合評價法相結合的加權評分法對國產(chǎn)姜科植物觀賞特性評價,并進行優(yōu)良種類篩選[14]。以上方法主要是用感性認識進行觀賞價值評價,都相對直觀簡單,便于操作和運用,但主觀性較強、可比性差,結果因人而異,多人評價時結論難以統(tǒng)一。
層次分析法(AHP法)是一種層次權重決策分析方法,它將定量與定性相結合,將處理人的主觀判斷用數(shù)量的形式進行賦值,把一些復雜的問題分解成若干層次,進而對植物進行觀賞性分析評價。目前已有一些文獻報道采用AHP法進行觀賞價值評價,如酢漿草、桂花、百合、三色堇、扶桑等植物種質(zhì)資源觀賞價值的篩選評價[24-30]。AHP法具有較高的有效性和準確性,可以相對客觀地分析各自的優(yōu)勢觀賞點。但無論是層次結構的建立,還是判斷矩陣的構造,人的主觀判斷、選擇、偏好對結果存在的影響極大。針對這個問題,已有專家引入熵值法確定指標權重,運用熵技術對AHP法確定的權重進行修正[31-34],用灰色關聯(lián)法對植株觀賞價值進行綜合評價,降低人為主觀因素的影響。林立等用層次分析法確定各指標權重,然后用熵值法進行修正,在修正的權重基礎上,對野鴉椿進行灰色關聯(lián)綜合評價,并根據(jù)加權關聯(lián)度野鴉椿的觀賞性進行量化排序與分級[31]。赫京生等利用灰色關聯(lián)度評價、熵權法,確定觀賞指標權重,計算關聯(lián)系數(shù)等對石斛進行觀賞性評價,篩選出觀賞價值較高的品種,劃分出不同的觀賞類型[34]。
2? 山茶科種質(zhì)資源觀賞價值評價研究進展
目前,對山茶科植物觀賞價值綜合評價的研究報道不多。廖美蘭等對廣西20種金花茶的觀賞價值開展研究,篩選出崇左金花茶等6種觀賞價值極高的金花茶[35];陳藝荃等對28個山茶花品種進行觀賞價值的綜合評價與觀賞品種的篩選,認為山茶花觀賞價值主要受花量、花期、花徑、色彩和葉形等因子的綜合影響,其中花量和花期是最關鍵的影響因子[36]。陳菊艷等對長毛紅山茶觀賞性狀(樹姿、葉、花、果等)和抗逆性等方面的觀察、分析和評價,表明天柱種源的長毛紅山茶具有更好的觀賞特性[37]。周莊等對4種山茶科野生灌木(短柱茶、毛枝連蕊茶、金葉微毛拎、窄基紅褐柃)的園林觀賞性狀、生長性狀和生態(tài)適應性等方面進行了評價,認為短柱茶和毛枝連蕊茶是葉花果兼賞型植物,金葉微毛拎和窄基紅褐柃葉片顏色艷麗且穩(wěn)定,可以作為色葉群植造型植物[38]。薛克娜等應用層次分析法,對豬血木(Euryodendron excelsum Hung T. Chang)、杜鵑紅山茶(Camellia azalea C. F. Wei)、越南抱莖茶[Camellia amplexicaulis (Pit.) Cohen-Stuart]和石筆木(Tutcheria championi Nakai)等4種山茶科植物的樹形、花、葉和果進行觀賞價值綜合評價,結果顯示花最能影響人對植物的評判,其次是樹形、葉,最后是果[39]。趙鴻杰等應用層次分析法,對山茶科50個原生種進行了綜合評價,認為觀賞特性為最重要評價因素,觀賞特性的指標層按權重值大小排列依次是形、花、葉、果、枝[40]。關玉梅等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對浙江紅山茶的10個觀賞性狀(株高、冠幅、冠幅/株高、花徑、花色、花量、開花指數(shù)、果色、果量、果徑)進行分析評價,得到5個主成分,結合觀賞性狀相關矩陣的特征向量,建立觀賞性狀評價模型[41]。謝云采用層次分析法和專家問卷法,建立了遞階層次結構評價模型和觀賞山茶觀賞特性評價的指標體系,選出了生長勢、株型、花色、花期、果色、開花季節(jié)、生長習性、嫩梢顏色、花的顯示度、單位面積花量、花香、果量、果形、葉稠密度、花瓣著色類型、果徑等16個權重較大的指標,得出浙江紅山茶中的變異類型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和開發(fā)利用價值的結論[42]。
目前,用于觀賞的山茶科植物主要來源于山茶屬的紅山茶、云南山茶、茶梅、金花茶幾大族群及其雜交、變異等選育出的品種,也有一些觀賞品種來源于山茶屬和山茶科其他屬間的雜交。目前的山茶科觀賞栽培品種與非觀賞性應用的種質(zhì)資源之間的觀賞性狀有著較大的差異,未來的觀賞性品種選育又與這些非觀賞性應用的種質(zhì)資源有密切關系。因此,對山茶科種質(zhì)資源的觀賞價值評價是非常重要但又復雜的系統(tǒng)性工作。
3? 展望
對山茶科種質(zhì)資源觀賞價值的評價是確定育種目標和合理選配育種材料的基礎和關鍵環(huán)節(jié)。然而,目前山茶科種質(zhì)資源觀賞價值評價研究,在評價指標體系、評價方法方面還不夠系統(tǒng)全面。
在評價指標體系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問題:1)缺乏作為園藝植物的山茶花觀賞價值大小的定量評價,沒有建立完整的評價指標體系。2)山茶花的園藝品種數(shù)量眾多,而進行觀賞價值評價研究的品種樣本數(shù)較少,其是否符合大眾審美需求的典型性、代表性等尚需進一步商榷。3)姑且不論世界各國對山茶觀賞價值取向不同,僅就國內(nèi)而言,各地區(qū)觀賞價值的評價指標因受審美偏好、經(jīng)濟發(fā)展狀況和環(huán)境需求等因素影響而不同。已開展的研究多在指標因子篩選和權重上進行一定的修正,尚缺乏一個普適性的公認標準,此外如抗逆性等一些因素對生長和觀賞的影響幾乎沒有在當前評價體系中得到表達。這些問題可能導致目前對山茶新品種觀賞價值大小的判斷沒有科學量化依據(jù),依靠經(jīng)驗判斷為主,主觀隨意性大。4)目前為止山茶科其他植物的觀賞價值評價研究集中于地區(qū)品種或者是具有一定共同特征的某一類品種間的互相比較,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尤其是在山茶科栽培觀賞品種與非觀賞性應用的種質(zhì)資源間的觀賞性狀存在相當?shù)牟町?,如果不能對其做出客觀合理評價,會影響山茶科種質(zhì)資源的廣泛開發(fā)利用。
在評價方法方面,目前山茶科種質(zhì)資源觀賞價值評價研究報道中大多采用層次分析(AHP)的評價方法,這個方法人的主觀判斷、選擇、偏好對結果存在一定影響。不同植物的觀賞特性是不同的,如桂花的評價可以充分強調(diào)其香味價值,相對弱化花的觀賞價值,白樺樹皮是其重要的觀賞價值,相對弱化花果。認為山茶科植物觀賞價值綜合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需要根據(jù)觀賞植物的自身特質(zhì)建立相對應的評價體系及指標等級,不同的觀賞特性,不同的評價指標。觀賞特性包括植株的花朵、葉片、果實等各個部位的形態(tài)、顏色、大小、質(zhì)地、氣味等,以及植株的全株形態(tài)和一些特殊寓意的觀賞特性。為解決山茶科栽培觀賞品種與非觀賞性應用的種質(zhì)資源間評價指標不同的問題,可以在山茶科觀賞價值評價中建立兩個指標體系,一個作為商業(yè)品種的觀賞價值評價系統(tǒng),另一個作為種質(zhì)資源觀賞價值潛力判斷的評價系統(tǒng),再尋求兩個系統(tǒng)間的對應關系,為山茶科新優(yōu)觀賞品種的選育提供參考。因此,綜合參照我國山茶科植物品種分類、測試指南及《植物新品種特異性、一致性、穩(wěn)定性測試指南 山茶屬》(GBT26911—2011),建立相對完整的評價指標體系,借鑒林立等和赫京生等引入熵值法確定指標權重,運用熵技術對AHP法確定的權重進行修正,進而用灰色關聯(lián)法對觀賞價值進行綜合評價,降低人為主觀因素的影響[31,34]。
綜上所述,山茶科種質(zhì)資源觀賞價值評價需有針對性地分類進行,可從完善評價指標和評價方法兩方面,開展山茶科種質(zhì)資源觀賞價值的綜合評價,合理開發(fā)利用山茶科種質(zhì)資源,促進山茶科新優(yōu)觀賞品種的選育和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欣文.茶花育種及命名問題值得關注[J].中國花卉園藝,2008(7):19-20.
[2] 中國科學院中國植物志編輯委員會.中國植物志:第四十九卷第三分冊[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8.
[3] 梁盛業(yè),陸敏珠,黃曉娜.中國金花茶圖譜[M].北京:中國林業(yè)出版社,2012.
[4] 高繼銀,CLIFFORD R P,杜躍強.山茶屬植物主要原種彩色圖集[M].杭州: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
[5] GB/T26911—2011.植物新品種特異性、一致性、穩(wěn)定性測試指南 山茶屬[S].
[6] 李辛雷,李紀元,范妙華,等.山茶屬主要物種耐熱性研究[J].西北植物學報,2006,26(9):1803-1810.
[7] 李丙貴.湖南山茶科植物研究[J].湖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79(1):88-100.
[8] 陳俊愉,王四清,王香春.花卉育種中的幾個關鍵環(huán)節(jié)[J].園藝學報,1995,22(4):372-376.
[9] 陳俊愉,鄧朝佐.用百分制評選三種金花茶優(yōu)株試驗[J].北京林業(yè)大學學報,1986,8(3):35-43.
[10] 王菲彬,蘆建國.蠟梅切花觀賞特性的綜合評價[J].林業(yè)科技開發(fā),2005,19(5):25-27.
[11] 方燕鴻.野生觀賞植物觀賞特性數(shù)量化評價[J].華東森林經(jīng)理,2005,19(4):45-50.
[12] 周滿宏.甘肅杜鵑花屬野生觀賞植物資源評價及利用[J].中國林副特產(chǎn),2000(3):62-63.
[13] 張曉燕,左小平,趙世霞,等.20種觀賞草在甘肅金昌地區(qū)的適應性[J].林業(yè)與環(huán)境科學,2017,33(5):72-77.
[14] 高江云,陳進,夏永梅.國產(chǎn)姜科植物觀賞特性評價及優(yōu)良種類篩選[J].園藝學報,2002,29(2):158-162.
[15] 周滿宏,唐紅.甘肅省忍冬科野生觀賞植物資源評價及利用[J].中國園林,2000,16(3):74.
[16] 張偉海,陸耀東,李鎮(zhèn)魁,等.廣東省珍稀瀕危植物觀賞特性綜合評價[J].中國城市林業(yè),2009,7(4):64-67.
[17] 武旭霞,游捷,林啟美.觀賞植物野生資源開發(fā)利用價值評價體系的建立及應用[J].中國農(nóng)學通報,2006,22(8):464-469
[18] 李團結,李淑娟,楊玉惠,等.關中地區(qū)春季色葉植物觀賞性評價[J].西北林學院學報,2014,29(6):255-259.
[19] 閆會玲,杜勇軍,李仁娜,等.西安地區(qū)15種果樹園林觀賞性評價[J].西北林學院學報,2016,31(5):321-324.
[20] 王凱.魯東南濱海地區(qū)引種宿根花卉觀賞性評價及其耐鹽性研究[D].濟南:山東農(nóng)業(yè)大學,2012.
[21] 宋良紅,郭歡歡,侯少培,等.觀賞向日葵觀賞價值評價體系的建立[J].河南科學,2015,33(6):934-937.
[22] 陳和明,呂復兵,李佐,等.蝴蝶蘭品質(zhì)性狀綜合評價體系的構建[J].中國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2017,22(8):83-94.
[23] 吳昊天,洪欣,溫放,等.安徽苦苣苔科植物野生種質(zhì)資源分布特征及其觀賞性評價[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7,40(2):160-166.
[24] 吳林源,黃稚清,丁釋豐,等.AHP法對20種酢漿草屬植物的觀賞性評價[J].寧夏農(nóng)林科技,2019,60(4):8-10.
[25] 黃清平.利用層次分析法評價三明市野生觀賞植物的引種馴化效果[J].中國園林,2009,25(12):93-96.
[26] 黃啟堂,游水生,黃榕輝,等.運用層次分析法評價木質(zhì)藤本觀賞植物資源[J].福建林學院學報,1997,17(3):269-272.
[27] 唐東芹,張恩平,高本年.用AHP法對桂花品種應用的綜合評價[J].江蘇林業(yè)科技,1998,25(1):11-16.
[28] 錢虹妹,楊學軍,余洪波,等.應用AHP法綜合評價中國百合野生種資源[J].江蘇農(nóng)業(yè)科學,2006(4):168-172
[29] 杜曉華,劉會超,張風娟.層次分析法在三色堇觀賞性評價中的應用[J].東北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2012,43(10):166-171.
[30] 吳超群.基于AHP法的26個扶桑品種觀賞性評價[J].現(xiàn)代園藝,2015(19):10-12.
[31] 林立,鄧春亮,張冬生,等.層次熵灰色關聯(lián)法在植物觀賞評價中的應用——以野鴉椿為例[J].林業(yè)與環(huán)境科學,2018,34(1):75-82.
[32] 張冬生,謝金蘭,葉雪蘭,等.基于層次分析法與熵技術法的野生刨花潤楠觀賞性評價[J].林業(yè)與環(huán)境科學,2016,32(1):23 -30.
[33] 王文元,史國旭,周文強,等.熵AHP法對鳶尾宿根花卉的綜合評價[J].中國農(nóng)學通報,2012,28(16):292-298.
[34] 赫京生,張敬麗,劉祥宇,等.基于熵權法和灰色關聯(lián)分析的石斛屬植物觀賞性評價[J].湖北農(nóng)業(yè)科學,2022,61(8):77-80.
[35] 廖美蘭,王華新,周修任,等.廣西二十種金花茶觀賞價值綜合評價[J].北方園藝,2015(9):67-70.
[36] 陳藝荃,潘宏,魏云華.山茶花品種觀賞性狀的主成分分析與觀賞價值綜合評價[J].福建農(nóng)業(yè)學報,2019,34(5):551-559.
[37] 陳菊艷,鄧倫秀,袁昌選,等.貴州長毛紅山茶觀賞性狀評價[J].貴州林業(yè)科技,2019,47(3):21-26.
[38] 周莊,胡金甌,楊燕萍,等.4種野生山茶科耐整形灌木的園林性狀[J].浙江農(nóng)業(yè)科學,2015,56(10):1587-1589,1605.
[39] 薛克娜,田雪琴,柯歡,等.基于層次分析法的4種山茶科植物觀賞價值評價[J].廣東林業(yè)科技,2015(2):109-113.
[40] 趙鴻杰,柯歡,胡羨聰,等.50種山茶科植物的綜合評價[J].防護林科技,2015(10):60-62,67.
[41] 關玉梅,謝云,金錫勤,等.浙江紅山茶觀賞性狀的主成分分析[J].浙江農(nóng)業(yè)學報,2013,25(2):252-258.
[42] 謝云.浙江紅山茶遺傳多樣性分析及觀賞價值評價[D].北京:中國林業(yè)科學研究院,2011.
(責任編輯:易? 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