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學術界,中國本土圓形音箱琵琶的源起問題一直備受矚目。鑒于歷史文獻中琵琶命名的多樣性、句法理解與闡釋視角的差異性,以及問題分類標準和層級的不一致性,該議題尚存諸多待澄清和進一步探討的空間。根據現有研究的論證材料,本文通過對歷史文獻中琵琶名稱及其句式結構的深入解析,并結合論證方法的運用及其轉向,最終依據琵琶流傳方向的分類標準,將琵琶的源起問題分為本土源起、外來引入及交互傳播三種類型。
【關鍵詞】琵琶;圓形音箱琵琶;源起;流向
【中圖分類號】J632.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5)02—001—03
東漢時期的兩篇歷史文獻中,均未對琵琶的音箱形狀有所描述,二者在展現琵琶歸屬性特征方面存在差異,這一狀況為后世學者對圓形音箱琵琶源起的闡釋與演繹提供了契機,并在一定程度上框定了后世著書立說者與學者探討此問題的路徑與思維模式。針對圓形音箱琵琶源起這一研究難點,本文旨在從已有研究論述的論據層面入手進行分析。具體而言,首先以歷史文獻中的術語與句式為基本單位進行剖析,隨后轉向對論證方法的探討,最終通過梳理琵琶的流傳方向來明晰其來源類型。
一、歷史文獻中琵琶名稱的書寫歷程
關于琵琶形制分類的命名方式,過往研究大多從形制分類與人文分類兩個維度進行命名。其中,樂器類型主要指的是樂器本身所具備的形制特征,例如圓形、梨形音箱等;而人文類型則側重于古文獻中關于琵琶稱謂及其形制的記載,如“秦琵琶”“秦漢子”等稱謂。
已有研究普遍將這兩者相結合,其優(yōu)勢在于:一方面,能夠承襲歷史,延續(xù)歷史上對特定琵琶形制結構特征的歸納;另一方面,能夠實現文物圖像與古文獻在形制上的相互對應。然而,由于對于同一人文類型所指代的具體內容理解存在差異,并在此基礎上試圖將文物圖像歸類后尋找樂器類型上的共同特征,導致琵琶源起問題的研究變得錯綜復雜,難以理清。
在琵琶的歷史文獻中,關于圓形音箱琵琶的命名,可以追溯到東漢時期?!芭选迸c“枇杷”兩詞分別出現在東漢應劭的《風俗通義》以及劉熙的《釋名》中?!跋邑弧迸c“琵琶”兩詞,首次出現在梁朝沈約所撰寫的《宋書》之中。
“阮咸”一詞最早出現在五代《舊唐書·音樂志二》中,而作為“阮咸”的同物異稱,“秦琵琶”一詞亦在此書出現?!扒貪h子”與“秦漢”兩詞最早出現于唐代杜佑所撰寫的《通典》中,而后被五代《舊唐書·音樂志二》所引用。上述名稱展現了圓形音箱琵琶的書寫歷程。
二、早期琵琶歷史文獻的句式分析
琵琶源流研究繞不開琵琶早期歷史文獻,對同一人文名稱所指形制理解不同,并由此尋找與圖像形制上的共同特征,使得琵琶源流研究錯綜復雜。為清晰呈現今人已有研究,本部分以四條歷史文獻為基點,按照文獻句讀順序,梳理近世學者研究,展示同句式不同角度的觀點與思考。
(一)《風俗通義》“近世說”
批把,謹按:此近世樂家所作,不知誰也。以手批把,因以為名。長三尺五寸,法天地人與五行,四弦象四時。
相關“以手批把,因以為名”的論述文獻:牛龍菲《古樂發(fā)隱—嘉峪關魏晉墓室磚畫樂器考證》(1985)、韓淑德《琵琶發(fā)展史略》(1984)、韓淑德《琵琶源流再考》(1986)、孟棣《琵琶古今名實淺析—兼評所見辭書中的琵琶條》(1984)、丘瓊蓀《燕樂探微》(1989)等。上述研究,據此探究東漢琵琶彈奏和命名方式及發(fā)展。
有關“長三尺五寸,法天地人與五行,四弦象四時”的議題內容:韓淑德《中國琵琶史稿》(1985)、齊琨《文獻表述模式分析—以相關琵琶源起的四條文獻為例》(2019)等。現有研究就此句式,主要關注東漢琵琶形制,以及通過象征體系了解東漢琵琶形制與歸屬。
涉及“此近世樂家所作,不知誰也”的文獻研究:韓淑德《中國琵琶史稿》(1985)、齊琨《文獻表述模式分析—以相關琵琶源起的四條文獻為例》(2019)等。該句讀分析的視角如下,首先,韓淑德與張之年通過查閱《說文解字》中是否有關于琵琶名稱的記載,從而縮小“近世”的時間范圍。其次,齊琨從《風俗通義》一書的表述模式出發(fā),引用文獻皆為先秦至漢代關于禮樂或樂器的重要記錄,體現著書寫者的博學。演奏技法采用了相較于“吹、鳴、鼓、擊”的最新術語“批”與“把”;相較于樂器聲音的樂器形制,琵琶為形制的象征體系;無典故等,均體現出近世所作的合理性。作者從上述方面共同證實了此句讀,是書寫者對樂器制作者所給予的嚴謹表述。
(二)杜摯“弦鼗說”
“杜摯云:‘長城之役,弦鼗而鼓之?!⑽丛斒雽?。其器不列四廂?!?/p>
相關“杜摯”生平的研究文獻:鄭祖襄《“弦鼗”研究的爭議與討論》(2005)、齊琨《文獻表述模式分析—以相關琵琶源流的四條文獻為例》(2019)等。關于杜摯時期及其與所述事件的關系。鄭祖襄認為,應為三國曹魏文學家杜摯。齊琨通過對比歷史文獻中兩位杜摯的生平事跡與長城修建時期,認為應為三國魏時期的杜摯。隨后,作者通過分析古文獻作者與所記載內容的時間順序,推斷出三國魏杜摯距離修筑長城四百多年,因此他的觀點并非親歷見證,而是基于傳聞。
有關“長城之役,弦鼗而鼓之”議題的研究文獻:常任俠《漢唐時期西域琵琶的輸入與發(fā)展》(1956)、韓淑德《琵琶發(fā)展史略》(1984)、孟棣《琵琶古今名實淺析—兼評所見辭書中的琵琶條》(1984)、牛龍菲《古樂發(fā)隱—嘉峪關魏晉墓室磚畫樂器考證》(1985)、張伯瑜在《“弦鼗”一詞的說明》(1985)、鄭祖襄《漢代琵琶源起的史料及其分析考證》(1993)、鄭祖襄《“弦鼗”研究的爭議與討論》(2005)、陸曉彤《弦鼗的演變與漢族琉特類彈弦樂器的發(fā)展》(2018)等。上述研究主要涉及兩個方面,一是關于將弦鼗從打擊樂器改造為彈撥樂器的創(chuàng)作者、改制原因以及樂器性能的合理性分析,二是探討弦鼗動詞與名詞之間的演變關系,以及弦鼗從動詞轉變?yōu)槊~的時間與原因剖析。
(三)傅玄“烏孫說”
傅玄《琵琶賦》曰:“漢遣烏孫公主嫁昆彌,念其行道思慕,故使工人裁箏、筑,為馬上之樂。欲從方俗語,故名曰琵琶,取其易傳于外國也?!?/p>
相關“漢遣烏孫公主嫁昆彌”的論述文獻:黃翔鵬《元封百年華工焉傳—關于烏孫公主的一則史料問題》(1995)、齊琨《文獻表述模式分析—以相關琵琶源起的四條文獻為例》(2019)等。黃翔鵬認為,烏孫公主將漢族文化帶到西方,后續(xù)學者多持此觀點。齊琨基于《漢書·西域傳》與《漢書·霍光傳》的記載,從禮樂制度的視角出發(fā),認為漢代絲綢之路及和親外交政策構建的文化交流橋梁中,漢文化對西域諸國的影響尤為顯著。
涉及“裁箏、筑”議題的文獻研究:相較于宋代類書李昉等撰《太平御覽》“裁琴、箏、筑、箜篌之屬”,“裁箏、筑”在今人學者研究中較少引用,故筆者在此就學者對裁“箜篌”觀點進行梳理。鄭祖襄《漢代琵琶源流的史料及其分析考證》(1993)、黃翔鵬《元封百年華工焉傳—關于烏孫公主的一則史料問題》(1995)、陸曉彤《弦鼗的演變與漢族琉特類彈弦樂器的發(fā)展》(2018)等。上述研究關于裁箜篌的探討涵蓋了以下幾個方面。首先,通過對比琴、箏、筑、箜篌與圓形音箱琵琶在共鳴方式和音高調節(jié)等方面的相似與差異,探討二者之間在樂器性能上的傳承關系。其次,探討琵琶借鑒的樂器性能問題,如通品以及在此基礎上琵琶形制的歸屬問題。最后,通過對裁箜篌的討論,引出對漢族彈弦樂器源起問題的思考,包括樂器外形以及與音律相關的樂器構造兩個方面的探究。
涉及“琵琶”語匯的議題內容:常任俠《漢唐間西域音樂藝術的東漸》(1980)、沈知白《中國音樂史綱要》(1982)、孟棣《琵琶古今名實淺析—兼評所見辭書中的琵琶條》(1984)、韓淑德《琵琶源流再考》(1986)等?,F有研究主要圍繞兩方面展開。其一,從琵琶音譯的視角,深入探討琵琶的源起及發(fā)展脈絡;其二,剖析琵琶語義的變遷、命名邏輯,以及琵琶通用名稱與專用名稱的使用時序。
相關“馬上之樂”的論述文獻:牛龍菲《古樂發(fā)隱—嘉峪關魏晉墓室磚畫樂器考證》(1985)、黃翔鵬《元封百年·華工焉傳—關于烏孫公主的一則史料問題》(1995)。已有研究分別從兩個方面進行探討:一是基于演奏環(huán)境對琵琶音箱形制及歸屬的判定,二是分析歷史演變過程中“馬上之樂”所指含義的差異。
涉及“欲從方俗語”的文獻研究:孟棣《琵琶古今名實淺析—兼評所見辭書中的琵琶條》(1984)、鄭祖襄《漢代琵琶源起的史料及其分析考證》(1993)。上述研究,以此討論琵琶在音樂文化交流中的流向性體現。通過“欲從方俗語”可以推斷,在漢武帝時期時人就已了解或聽聞“Barbat”這一外來樂器等。
有關“聞之故老云”的議題內容:鄭祖襄《漢代琵琶源流的史料及其分析考證》(1993)、黃翔鵬《元封百年華工焉傳—關于烏孫公主的一則史料問題》(1995)等。上述研究從研究者個體視角思考了“聞之故老云”所體現出的歷史文獻真實性問題。
三、論證方法與論題轉向
前文對早期歷史文獻進行系統(tǒng)梳理的基礎上,明確了圓形音箱琵琶在不同歷史時期名稱的演變,并探討了學者對相同句式所做出的多元化闡釋。下文將研究重點轉向不同學者在面對相同文字與圖像資料時所采取的解讀策略。學者們基于各自獨特的研究視角、理論框架和方法體系,在面對相同的文字與圖像資料時,通常會展現出多樣化的分析路徑和方法論取向。
基于歷史文獻分析的已有研究:王光祈《中國音樂史》(1957)、丘瓊蓀《燕樂探微》(1989)、孟文濤《“琵琶”之為名是外來詞音譯的考證》(1992)、陸曉彤《弦鼗的演變與漢族琉特類彈弦樂器的發(fā)展》(2018)、黃翔鵬《元封百年華工焉傳—關于烏孫公主的一則史料·問題〈樂問〉》(1995)、齊琨《文獻表述模式分析—以相關琵琶源起的四條文獻為例》(2019)等。上述研究在文獻運用方面出現了顯著轉變。其重心由對某一歷史文獻的局部細節(jié)關注,轉向基于歷史文獻版本上的文獻表述模式和疊寫模式的深入剖析。對于歷史文獻的理解,也從“是什么”的認識,深化到了探究其“為何如此書寫”的內在邏輯和原因,從而對歷史文獻進行全面系統(tǒng)且辯證地研究。
歷史文獻與文物圖像的比較互證研究:常任俠《漢唐時期西域琵琶的輸入與發(fā)展》(1956)、中國音樂研究所《中國音樂史參考圖片第8輯琵琶專輯》(1959)、楊蔭瀏《中國古代音樂史稿》(1964)、常任俠《漢唐間西域音樂藝術的東漸》(1980)、沈知白《中國音樂史綱要》(1982)、韓淑德《琵琶發(fā)展史略》(1984)、周菁葆《琵琶溯源》(1985)、韓淑德,張之年《中國琵琶史稿》(1985、2013)、鄭祖襄《漢代琵琶源起的史料及其分析考證》(1993)、彭瑾翻譯的林謙三《東亞樂器考》中文版補遺(2001)、趙維平《絲綢之路上的琵琶樂器史》(2003)、鄭祖襄《“弦鼗”研究的爭議與討論》(2005)、牛龍菲《胡人半解彈琵琶秦漢隋唐間琵琶的邅遞》(2009)、杜亞雄《阮咸考》(2018)等。圖像作為重要論據的研究:陳岸汀《中國古代琵琶形制與演奏方式的演變及其歷史特征》(2012)、《“華化”與分型:漢唐琵琶的類型特征、演奏方式及其人文存在》(2015)。張寅和龍好萍《從域外考古發(fā)現看我國阮咸類琵琶的源起—兼論草原絲路的音樂傳播與涵化作用》(2023)、周菁葆《絲綢之路琵琶歷史考略(上)》(2023)、《絲綢之路上的琵琶東漸與嬗變(上)》(2024)等。關于圓形音箱琵琶源流問題的研究,從歷史文獻與圖像的比較互證角度進行探討,已有較早且豐富的成果。圖像資料來源,不僅涵蓋了國內琵琶圖像,同時將境外同形制琵琶圖像也納入考慮。圖像的使用,不僅作為插圖或輔助文獻論證,還用于梳理類型化琵琶形制特征及演變規(guī)律中。歷史文獻與圖像協(xié)同方面,當圖像屬于從屬位置時,多用于圖文并茂地展示觀點并輔助論證。當圖像作為主要論據時,已有研究主要關注琵琶形制特點。
四、琵琶來源與傳播路徑的爭議與討論:本土源起、外來引入及交互傳播
當前,對于琵琶源起與傳播途徑的研究,主要分類依據為歷史文獻所載的“弦鼗說”“胡中說”“近世說”等觀點。此類觀點的分類名稱采用,均源自歷史文獻中與琵琶源起探究緊密相關的、具有明確特征的時間節(jié)點、樂器形態(tài)及地理方位等因素。本部分旨在從琵琶源起問題的流向維度進行剖析,綜合地探討其傳播路徑的多種潛在可能性,并闡述其核心依據。
關于琵琶的本土說,主要為韓淑德(1986年;2010年)和鄭祖襄(1993年;2005年)等學者所持有,其主張基于弦鼗與琵琶在形態(tài)演變上的合理性。關于琵琶傳入之原因,主要可歸結為四點:全球范圍內早期琉特類樂器的興起、“枇杷”與“批把”的書寫及音譯、地理位置“胡中”的特殊性,以及其與傳統(tǒng)樂器平直演奏姿勢和技法上的差異。沈知白(1982年)主張琵琶為外來傳入樂器,多數學者傾向于認為琵琶傳入后經歷了本土化過程,主要代表人物包括楊蔭瀏(1964年)、常任俠(1980年)、林謙三(2001年)、陳岸?。?018年)、張寅、龍好萍(2023年)等。關于琵琶的互傳說,即琵琶傳入后又傳出的觀點,其依據有二:琵琶品柱源自中國臥箜篌,以及文獻記載“欲從方俗語,故名曰琵琶,取其易傳于外國”。代表性的學者包括李玫(1991年)、黃翔鵬(1995年)、牛龍菲(2009年)。綜合上述觀點,筆者認為,在探討圓形音箱琵琶的源起問題時,若從流向角度進行分析,可將其形制細化為直柄與帶有直柄品柱兩類;同時,亦可對樂器的傳播階段進行詳盡劃分,具體包括引入階段、本土化階段以及傳出階段等。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借助圖像與文獻資料,以探究各階段的存在性以及相應的時間節(jié)點。
五、結語
在學術范疇內,中國本土圓形音箱琵琶的源起問題一直備受矚目。由于歷史文獻中關于琵琶命名的紛繁復雜、句法解讀與闡釋視角的差異,加之問題分類標準和層次的非統(tǒng)一性,該議題仍留有諸多待明晰與深化探討的空間。本文經由對歷史文獻里不同時代琵琶名稱的整理,厘清了琵琶名稱的書寫脈絡。通過對文獻句式的剖析,厘清了學術界對相同句式理解的共識演變,以及多元解讀對琵琶源起認知的作用。通過對既有論證方式的全面梳理與省思,展現了研究方法與觀念的變遷與維度。最終,根據琵琶傳播路徑的分類原則,將琵琶源起問題歸為本土源起、外來引入及交互傳播的三種類型。本研究旨在為學術界深化對圓形音箱琵琶樂器源起及其同類樂器源起研究的理解與認識提供有益的參考依據。
作者簡介:虎延雙(1996—),女,河南南陽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民族音樂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