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我國勞動爭議仲裁前置程序探析

2017-03-28 16:37:15
創(chuàng)新 2017年6期
關鍵詞:前置程序仲裁爭議

■ 曹 陽

我國勞動爭議仲裁前置程序探析

■ 曹 陽

在解決勞動爭議的選擇上,我國通過嫁接商事仲裁制度,形成國家強制干預糾紛解決的勞動仲裁前置制度。勞動爭議前置程序的立法初衷是好的,但隨著司法實務的不斷推進,目前的勞動爭議仲裁前置機制存在諸多弊端。為此,勞動爭議仲裁前置程序在實務及理論方面都有所矯正。綜合勞動爭議仲裁及司法實踐的新形勢,建議我國勞動爭議仲裁前置程序應當進行大膽改進,勞動仲裁機構的功能應當由裁決向調解進行轉變。

勞動爭議;仲裁前置;調解;審判

解決糾紛是維護社會秩序、保證社會系統(tǒng)穩(wěn)定的重要環(huán)節(jié)。當下社會治理模式中,糾紛意味著矛盾存在與利益沖突,從社會控制角度看,“有社會就有糾紛,于是需要防止和解決糾紛的場所、機構、程序以及相關規(guī)則”[1]。出于各自利益與立場考慮,勞動者與用人單位間發(fā)生勞動爭議是不可避免的。就勞動爭議而言,亦被稱為勞資爭議或勞資糾紛,是指“勞動關系雙方當事人之間因勞動權利和勞動義務發(fā)生的糾紛和爭議”[2],勞動權利義務的爭議成為勞動爭議的核心內容。勞動爭議仲裁是勞動爭議中一個獨立的程序,是國家對勞動爭議進行強制干預的體現(xiàn)。解決勞動爭議需要按照一定的法律程序與規(guī)則進行。在現(xiàn)代社會中,基于國家對勞動者的傾斜保護,勞動法獨立于民法,勞動關系從民事關系中脫離,因而勞動者與用人單位發(fā)生的勞動爭議不再是私法爭議,不能按照私權救濟的常規(guī)路徑進行,而應按照勞動仲裁前置程序進行限制。

一、勞動爭議前置程序的立法初衷

就勞動仲裁而言,它是依據(jù)勞動爭議當事人的請求,按照相關勞動法律規(guī)范的規(guī)定,由勞動爭議仲裁機構對勞動爭議與責任依法做出公正判斷和裁決,對當事人具有約束力并具有強制執(zhí)行力的一種勞動糾紛處理方式。從實踐角度看,在發(fā)生勞動爭議后,當事人應根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關于審理勞動爭議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等的規(guī)定,先向勞動爭議仲裁機構申請勞動仲裁,唯有經(jīng)過勞動仲裁程序,方可向人民法院起訴,人民法院才予以受理,從而進入民事訴訟程序??梢?,當事人依法不能將勞動爭議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而是經(jīng)行政部門設立的勞動仲裁機構進行仲裁后,才能向法院提起訴訟。因此,在我國現(xiàn)行法律設置上,勞動仲裁是法律規(guī)定的強制性前置程序,也是司法為審理勞動爭議案件而事先設置的程序。

從現(xiàn)行立法看,勞動爭議仲裁前置程序是行政性的強制,當事人不能通過意思自治進行排除適用。筆者認為,這種制度設計的立法初衷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快速、高效解決勞動糾紛

勞動關系是一種極為普遍的社會關系,它涉及每一個勞動者和用人單位,也影響千家萬戶的生計問題,是國家民生建設中的重要內容。為此,政府設置人力資源部門負責監(jiān)管勞動市場,對勞動爭議進行勞動仲裁,控制勞動爭議引發(fā)社會問題,從而促進社會和諧。仲裁是由專家進行審理裁決,利用專業(yè)知識和經(jīng)驗進行中立裁決,力求裁決公平公正。鑒于此,勞動爭議的仲裁程序成為快速、高效的處理機制,具有快捷、專業(yè)、公正、成本低等特征。勞動仲裁審理結案快速,一般45日內做出裁決,特殊情況可延長15日,最長時限為60日;勞動仲裁員的法律專業(yè)素養(yǎng)要求較高,目前已經(jīng)被納入國家司法考試的范圍;勞動仲裁成本低,實行免費制;勞動仲裁具有“準司法”的性質,其裁決結果具有強制執(zhí)行力,對于生效的裁決書,當事人可以直接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zhí)行。因此,勞動仲裁程序的設計初衷是針對勞動爭議的特點而進行的,其最本質目的是為了快速、高效解決糾紛[3]。

(二)對勞動者的權益救濟實行多重保護

勞動糾紛案件中,勞動仲裁庭是在仲裁庭查明案件事實的基礎上才能根據(jù)有關勞動合同的法律規(guī)定做出判斷和決定,從而有效解決勞動合同糾紛,構建和諧勞動關系,維護社會穩(wěn)定。勞動合同關系作為勞動關系的重要類型,其爭議具有敏感性、波及性、社會性、人身性的特點[4]。而且勞動爭議所引發(fā)的問題也受到國家機關的重視,公安機關要加強調查研究,針對新情況、新問題修訂處置因勞動爭議引起的企業(yè)職工集體上訪、罷工的工作預案,保護職工和企業(yè)的合法權益,保障勞動爭議調解、仲裁工作免受非法干擾,維護社會秩序和社會穩(wěn)定①參見公安部《關于配合勞動行政部門妥善處理企業(yè)職工因勞動爭議集體上訪罷工等問題的通知》,1993年12月10日。。實際上,勞動法屬于社會法,而“社會法是調整勞動關系、社會保障、社會福利和特殊群體權益保障等方面的法律規(guī)范,遵循公平和諧和國家適度干預原則”[5]。這種社會法建構的原因在于法律社會化轉型,國家需要強制干預市民社會,抑制社會上各種契約中雙方當事人利益的不均衡,形成社會利益間的和諧秩序。可以說,勞動法律規(guī)范體現(xiàn)國家干預勞動關系的價值取向,是維護社會整體利益和社會穩(wěn)定的法律手段。

在勞動關系中,勞動者與用人單位天生的地位不平衡,因勞動者處于弱勢地位,勞動相關法律制度在設計之初即體現(xiàn)了傾斜保護的原則,也即勞動爭議雙方當事人在進入平等的法院訴訟程序之前要先行仲裁?!皟蓪徑K審”的民事審判模式在勞動爭議領域被打破,變成了“一裁兩審、仲裁前置”。國家勞動爭議仲裁前置程序的制度設計的另一重要目的就是期望對于勞動者進行多重保護,使得其權益得到充分的保護。

(三)有效分流案件,節(jié)約司法資源

目前,我國的司法資源尤其是基層法院的司法資源極為有限,法官辦案數(shù)量基本上處于超負荷狀態(tài),造成法院審判能力不能較好地滿足社會需求。隨著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企業(yè)越來越多,勞動者群體不斷擴大。勞動者維權意識的不斷提高,大量勞動爭議案件會進入法院訴訟,造成一些司法資源更加緊張。而且勞動爭議一般是涉及勞動待遇糾紛,很大程度上事關勞動者的生存權問題,需要高效快捷解決糾紛,定紛止爭,將解決糾紛落到實處,取得實效,而司法程序本身的設計與效率存在一定矛盾,不能及時較好地處理糾紛。

對于勞動爭議案件,在進入訴訟之前設置仲裁前置程序,強制其進行仲裁,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截留案件,促使勞動爭議盡可能結束于仲裁階段。這樣既可以緩解目前司法資源緊張的局面,也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法院的重復勞動??梢哉f,勞動仲裁前置程序的制度設計也是基于目前我國司法現(xiàn)狀的一種救濟之舉。

二、勞動爭議仲裁前置程序操作的問題

應該說,勞動爭議前置程序的立法初衷是好的,但隨著司法實務的不斷推進,目前的勞動爭議仲裁前置機制出現(xiàn)了諸多弊端,而且表現(xiàn)得越來越突出,甚至到了必須進行重構的地步,其具體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弱化了仲裁程序效力職能,不利于發(fā)揮仲裁積極性

從勞動爭議解決過程看,雖然勞動仲裁程序必須前置,但最終要服從法院判決,以法院終審權力左右勞動爭議的解決。也就是說,除極少數(shù)案件可以“一裁終局”外,勞動仲裁機構無最終終局處理權,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勞動爭議,也無法形成權威性的裁決,只是在某種程度上解決勞動爭議。這種體制弊端直接促使仲裁機構只為履行程序,仲裁機構裁決時也會從主觀上放松對勞動爭議案件的審查,有時甚至會敷衍了事。

從現(xiàn)行法律規(guī)定看,勞動仲裁機構只是專業(yè)的糾紛解決組織,不是法定的權力機構,本身缺乏調查取證能力以及司法強制措施(如財產(chǎn)保全等),仲裁裁決合法性、權威性大打折扣。這樣的結果導致仲裁裁決執(zhí)行力大大下降,既嚴重地抑制了勞動當事人申請仲裁的積極性,也打擊了仲裁機構的積極性,損害了勞動仲裁的權威性及其吸引力,造成仲裁流于形式。

在處理案件的實務中,勞動仲裁機構對案件的重視程度以及審查力度遠遠不及法院,仲裁裁決的結果也很難讓當事人信服,90%以上的案件都進入了法院審理程序,而且大多數(shù)都走到了二審程序[6]。這種格局降低了勞動仲裁的權威性,造成仲裁只是鏡中月、水中花,好看不中用,偏離了立法者的初衷。

(二)與正義、效益原則相悖

勞動爭議仲裁前置主觀上是為提高解決糾紛的效率,利用仲裁委員會的專業(yè)性和程序的簡易性,高效解決勞動爭議。但是,從法律實施的成效看,客觀上卻造就了一套繁雜、期限冗長的處理程序,出現(xiàn)立法預期與法律實施效果相悖。

按照現(xiàn)行法律規(guī)定,勞動仲裁前有企業(yè)調解,也有申請勞動監(jiān)察部門處理,一般這兩個程序處理不了才到勞動仲裁,對仲裁裁決不服可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對一審不服還可以向二審法院上訴。這種“一裁兩審”的機制幾乎用盡了一切勞動爭議解決手段,但審理期限過長,也使得勞動糾紛長期得不到解決。尤其是在工傷事故案件中,在單位未交社保又不承認勞動關系的情況下,勞動者第一步要申請勞動仲裁確認勞動關系,在這個階段就可能經(jīng)歷法院一審和二審。在勞動關系確認下來后,勞動者要申請工傷認定,工傷認定后,勞動者又要申請勞動仲裁,要求工傷待遇賠償,之后極有可能又經(jīng)歷一審、二審。如果用人單位在這個過程中對工傷認定不服提起行政訴訟的話,這個處理時間還將延長;如果不小心一開始將仲裁或訴訟主體弄錯,則所有程序可能推倒重來。這樣算下來,一個簡單的工傷案件處理花去兩到三年時間是很正常的。

從勞動仲裁費用上看,如果在這個過程中每一個仲裁或訴訟環(huán)節(jié)都要委托律師處理的話,一般勞動者很難承受得起全部的律師費。也許勞動者的合法權益最終得以維護,但這樣遲到的正義對于普通勞動者來說也許就是非正義,因為其維權成本和取得正義的結果相比,不能體現(xiàn)效益價值。

(三)重復審理,浪費司法資源

勞動仲裁本為節(jié)約司法資源,但為何實際操作中導致司法資源浪費?具體而言,主要表現(xiàn)在仲裁機構解決糾紛的權威不足,無法產(chǎn)生足夠的法律效力,形成定紛止爭的裁決。而且由于仲裁前置程序的存在,大部分的案件只是形式上經(jīng)過仲裁程序,目標是尋求司法權威解決,形成具有絕對執(zhí)行力的民事判決。因此,在實踐中,不少勞動爭議案經(jīng)歷仲裁階段之后,又進入了法院的兩審審理階段,占用有限的司法資源。

根據(jù)民事訴訟法的規(guī)定,民商事案件實行“兩審終審”制,而勞動爭議處理多了一道勞動仲裁的前置程序,實際上也就是“三審終審”制。勞動爭議作為一種極為普通和法律關系較為簡單的民事案件,既要仲裁機構審,又要法院審,這種比一般民商事案件占用更多的司法資源,本身就是一種司法資源的浪費。

由于勞動仲裁的權威性不足以及專業(yè)水準不高,難以形成足夠的法律效力。在實踐中,經(jīng)過勞動仲裁的大部分勞動案件都進入了法院審理階段,甚至進入二審,而在每一個階段都要從頭到尾重新審理一次,實際上形成了無效的重復勞動。這就更加放大了司法資源浪費的程度。

(四)體現(xiàn)了“行政干預”的特征,不符合仲裁自愿的一般原則

仲裁最初是商人邀請第三人解決民商事糾紛的方式,隨著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仲裁也不斷發(fā)展變化。“仲裁,在我國又稱公斷,作為一種糾紛解決機制,是指民事糾紛雙方在民事糾紛發(fā)生前或者民事糾紛發(fā)生后達成協(xié)議(仲裁協(xié)議)或者根據(jù)有關法律規(guī)定,將糾紛交給中立的民間組織(仲裁機構)進行審理,并做出具有法律約束力的裁決。”[7]仲裁本質上是當事人意思自治的糾紛解決方式,通常需以當事人間在仲裁之前達成的仲裁協(xié)議為前提。從中華人民共和國《仲裁法》規(guī)定來看,立法對仲裁事項是賦予當事人意思自治的權利,并賦予其對仲裁事項通過協(xié)議形式,選擇是否仲裁以及仲裁機構、仲裁地點、仲裁員等的選擇權利。但是,勞動爭議仲裁前置具有強制性,即法律強制規(guī)定當事人不能在勞動爭議調解不成功的情況下或未經(jīng)勞動爭議調解就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訴,而是強制通過仲裁解決勞動爭議和特殊地域管轄,排除當事人對仲裁事項的意思自治,也排斥了其對仲裁機構、仲裁地點的選擇,限制了當事人對仲裁的自愿協(xié)商。

仲裁的一個基本原則是“意思自治”,也即仲裁自愿原則。在民商事糾紛中,只有在雙方當事人達成仲裁的合意,且有明確的仲裁協(xié)議的情況下,才產(chǎn)生仲裁法律關系。仲裁裁決采取一裁終局,在仲裁委員會做出裁決后,當事人再就同一糾紛申請仲裁或向人民法院起訴的,均不予受理,也不會產(chǎn)生二次裁決,不會浪費有限的仲裁和司法資源,維護仲裁的權威性。但是,我國的勞動仲裁前置程序允許行政權力優(yōu)先介入,采取行政手段與仲裁手段并用的機制。仲裁機構對勞動仲裁啟動不是以雙方當事人的合意為根據(jù),而僅以一方當事人的申請為受理依據(jù),無須征得對方當事人的同意即可立案。這并未體現(xiàn)出市場經(jīng)濟體制下市場主體意思自治的要求,剝奪了勞動當事人協(xié)商選擇爭議解決方式的權利,與仲裁自愿的本質要求相去甚遠??梢妱趧訝幾h仲裁程序的運行已經(jīng)落后于現(xiàn)在提倡的公權不干預私權的原則,也落后于我國目前日趨發(fā)展的市場經(jīng)濟的整體形勢。

三、勞動爭議仲裁前置程序的矯正

(一)實務的矯正

目前仲裁機構和人民法院在實務中運用相關的法律技巧,采取了一些變通措施,變相地規(guī)避了勞動爭議仲裁前置程序,主要有以下幾種形式:

1.不同意仲裁審理移送法院制度

在勞動爭議處理實務中,由于勞動仲裁權威性不足,一些仲裁機構巧妙規(guī)避了仲裁前置程序。勞動爭議仲裁機構在遇到復雜疑難尤其那種需要調查取證或者需要進行司法鑒定的勞動爭議時,或者仲裁機構基于種種原因不愿意審理案件時,或者當事人也想快速處理案件時,往往讓當事人簽一份不同意勞動仲裁機構審理的聲明書。憑勞動爭議仲裁機構蓋章的這份聲明書,當事人可以繞過勞動仲裁前置的程序,直接向人民法院立案,從而進入訴訟程序審理,仲裁程序也直接終止。這種方法實際上排除了仲裁前置程序,在一定程度上為當事人爭取了時間,也提高了勞動糾紛的解決效率。但是,從另一個方面來說,這種變通措施也使得仲裁機構在處理案件過程中起不到任何作用,當事人在勞動仲裁程序中花去的時間、經(jīng)濟成本仍然是一種浪費。

2.訴訟中追加當事人制度

在勞動爭議司法審判中,法院通過追加當事人規(guī)避了仲裁前置,造成立法目標落空。在審理勞動爭議案件中,人民法院審查認為仲裁裁決遺漏了必須共同參加仲裁的當事人,影響案件裁決的,從維護利害關系人利益角度出發(fā),力求判決的公正性,采取追加當事人的方法,追加遺漏的勞動爭議利害關系人為訴訟當事人①這種做法主要是根據(jù)《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勞動爭議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三)》第六條規(guī)定:“當事人不服勞動人事爭議仲裁委員會作出的仲裁裁決,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人民法院審查認為仲裁裁決遺漏了必須共同參加仲裁的當事人的,應當依法追加遺漏的人為訴訟當事人?!?。這種做法本身繞過了勞動仲裁前置程序,對于一些必要共同訴訟的當事人來說,因為法院采取追加訴訟當事人的方法,其極有可能未經(jīng)過仲裁程序直接進入法院訴訟階段。這是法院結合司法審判實踐,利用民事訴訟法的追加當事人規(guī)則對仲裁前置程序進行一定的變通適用,提高審判效率,具有一定的進步意義。但是,這種處理方式會使一些本應經(jīng)過仲裁程序的勞動爭議進行跳躍,越過了仲裁前置程序,以訴訟程序壓制仲裁程序,無疑是規(guī)避了仲裁前置的法律制度。

3.超期未受理決定書移送法院制度

基于利益的考量,勞動仲裁機構為了減少仲裁案件受理與仲裁,采取以仲裁超期為由不予受理,造成勞動爭議跳躍到訴訟程序,規(guī)避了仲裁前置程序。在實務處理中的一些案件,在仲裁的時候因對方主體不對,在進入訴訟程序后,法院受理后也無法處理,因為有仲裁前置程序,法院無權在訴訟階段直接變更當事人(除上述必要共同訴訟可以追加當事人外)。在這種情況下,當事人只能回到仲裁重新立案了。對于這種情況,仲裁機構也往往采用一種變通措施,即故意超過受理時效,從而給當事人下一份《超期未受理決定書》,然后當事人就可以憑這份決定書重新去法院立案訴訟了。這個和“不同意仲裁審理移送法院制度”類似,仲裁程序流于形式,最終也浪費當事人的時間和精力、財力??梢哉f,在此意義上,仲裁前置成為多余的法律設置,也是降低勞動爭議處理效率的機制。

(二)理論的矯正

理論界也對勞動爭議仲裁前置程序提出了諸多法律矯正的意見,主要有以下幾種觀點[8]:

1.“只裁不審”模式

這種觀點主張實行強制勞動仲裁且兩裁終局,即所有勞動爭議一律只能仲裁,不服裁決可向上級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這種主張雖然能增加仲裁權威,減輕法院負荷,但與現(xiàn)行的仲裁機構行政功能劃分及隸屬關系差別太大。首先,我國目前的勞動爭議仲裁機構之間系平行關系,并且沒有行政上的垂直領導和監(jiān)督關系,也沒有業(yè)務的指導與監(jiān)督關系,因而實行仲裁級別管轄欠缺法理基礎。同時,“只裁不審”的做法直接導致勞動爭議排除了司法救濟,這種“一刀切”地排除法院管轄權不符合法律的基本精神和司法最終原則,由于我國勞動爭議仲裁機構本身行政色彩濃厚,這更加劇了“權力尋租”,不符合法治發(fā)展的潮流和現(xiàn)實國情。

2.“只審不裁”模式

該觀點主張撤銷勞動仲裁委員會,將勞動爭議的處理完全納入訴訟程序,將其交由專門的勞動法院或者勞動法庭審理,和其他民商事案件一樣實行“兩審終審”。這種觀點是在借鑒德國和澳大利亞勞動法院模式的基礎上提出來的,在法律理論上無任何障礙,也是勞動爭議處理的最終和理想模式。但是,這種模式完全不符合我國目前司法資源緊缺的現(xiàn)狀。當前,我國有限的司法資源遠遠不能滿足所有勞動爭議案件全部涌入法院的要求,而且專門設立勞動法院或者勞動法庭也勢必涉及當前多個制度或機構的改革,成本太高,這種模式尚欠缺現(xiàn)實土壤。

3.“選擇裁審,各自終局”模式

這種觀點主張充分尊重當事人意思自治,即當事人可以自由選擇仲裁或訴訟,二者選其一,一旦選定就不可更改,當事人不得就同一爭議同時申請仲裁和提起訴訟。這種主張尊重了當事人的意愿,結案效率也會大大提高。但是這種做法也有弊端,由于目前勞動仲裁機構的審理水平,調查權力及手段等與法院差距甚大,適用這種模式很可能導致同一類案件甚至同一案件在處理結果上的差異,長此下去,仲裁機構或法院的公信力都會下降。

4.“爭議分類,區(qū)別處理”模式

這種觀點主張將勞動爭議分為權利爭議和利益爭議。權利爭議作為一種法律爭議可以直接進入訴訟實行兩審終審;而利益爭議作為一種事實爭議只能通過仲裁解決,并對利益爭議中涉及社會公益的部分實行強制仲裁并一裁終局。然而,這也僅僅是設想,就目前的立法技術而言難以解決,同時在實務中也容易出現(xiàn)操作困難和判斷不清的情形。

四、勞動爭議仲裁前置程序完善的設想

勞動合同糾紛仲裁實務中,仲裁具有司法審查程序化和標準化等特點,具有準司法性。勞動仲裁是對勞動合同糾紛的裁決,以追求法律正義作為目標和歸宿,因而在追求專業(yè)化、高效率的裁決,保障實體正義的基礎上,也考慮仲裁的程序性正義。英國大法官丹寧勛爵曾經(jīng)說過:“正義不僅要實現(xiàn),而且要以看得見的方式實現(xiàn)?!保?]從勞動仲裁法律看,勞動合同糾紛仲裁需要經(jīng)過申請、受理、答辯、公開開庭、回避、舉證、辯論、調解、裁決、送達、執(zhí)行等訴訟化的步驟、方法,同時每個步驟設置時限,通過程序保障仲裁的效率。通過這樣的司法化程序,可以保障仲裁公開、透明、嚴謹,從而保障公正的仲裁結果。

由于目前學界的幾種觀點都存在缺陷,有學者認為“許多國家將權利爭議劃歸法院處理,如美國、德國、日本都有類似的做法,我國臺灣地區(qū)也基本上采用上述辦法處理勞動爭議;而利益爭議因系未有法律和勞動合同的規(guī)定,則一般通過調解和仲裁的方式來解決”[8],從而對完善我國勞動爭議仲裁前置程序提出新的設想。綜合勞動爭議仲裁及司法實踐的新形勢,筆者認為,我國勞動爭議仲裁前置程序應當進行大膽改進,勞動爭議仲裁意義不大,勞動仲裁機構的功能應當由裁決向調解進行轉變。因此筆者建議,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變更為勞動爭議調解委員會,實行勞動爭議訴前調解制度,調解委員會出具的調解書具有強制執(zhí)行力,可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zhí)行;只要調解無效,當事人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訴訟解決。具體理由如下:

第一,將勞動爭議仲裁制度轉變?yōu)閯趧訝幾h訴前調解制度符合當前仲裁和司法的現(xiàn)狀。在目前仲裁實踐中,通過仲裁即終局解決勞動糾紛的比例相當?shù)?。受限于勞動爭議仲裁機構的專業(yè)水平,調查取證能力及欠缺相關司法強制措施,絕大多數(shù)案件在勞動仲裁階段只是走過場,最終都還是進入法院解決。很多仲裁員都重視在仲裁階段進行調解,一旦調解不成就建議當事人直接到法院處理。仲裁機構適用變通措施,大量將案件直接移送法院處理。這種現(xiàn)狀表明,勞動爭議仲裁機構的裁決功能幾乎弱化殆盡,實質上仲裁機構起到的作用已經(jīng)類似于調解的作用。

第二,實行勞動爭議訴前調解制度可以大大提高勞動糾紛處理效率。一方面,由于目前的仲裁員具備一定的專業(yè)勞動法知識他們充當調解員進行調解,可以大大提高勞動爭議調解成功的概率。另一方面,如果調解不成,則案件可以及時進入司法訴訟程序,案件不會有無謂的重復審理過程,勞動糾紛處理的效率將會大大提高。

第三,實行勞動爭議訴前調解制度仍可一定程度上緩解司法資源緊張的局面。我國目前司法資源緊張是現(xiàn)實,但不是阻止勞動爭議案件全面進入法院訴訟的根本理由。勞動爭議案件最終還是要和其他民商事案件一樣,全面被納入司法處理模式。勞動爭議訴前調解機制仍可將部分案件分流在法院訴訟之前,從而減輕法院負荷。

五、結 語

我國勞動仲裁前置制度利弊并存,從法律公正公平角度看,總體上是弊大于利。造成這種立法模式及其結果的主要原因是我國立法上對勞動爭議看待無法擺脫計劃經(jīng)濟模式的影響,政府干預過于深入,造成勞動爭議解決機制失去了應有的高效價值,最終影響了勞動爭議雙方當事人的權益保護。雖然勞動爭議仲裁前置回應了勞動法的社會法屬性,但是卻出現(xiàn)了政府監(jiān)控過嚴、勞動市場化的不足。要有效解決勞動爭議,還需要立足勞動爭議解決的意思自治性與司法終審的權威性,減少行政干預的仲裁,凸顯調解程序價值,才能較好解決勞動爭議,維護和諧勞動關系。

[1]棚瀨孝雄.糾紛的解決與審判制度[M].王亞新,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序5.

[2]鄭尚元.勞動爭議處理程序法的現(xiàn)代化[M].北京:中國方正出版社,2004:1:.

[3]洪文慧.勞動爭議“先裁后審”制度研究的新視角[J].湖北工程學院學報,2016(4):115-120.

[4]中華律師協(xié)會.律師執(zhí)業(yè)基本技能(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637.

[5]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3.

[6]任春紅,趙玉文,劉金偉.淺析勞動爭議仲裁前置原則的弊端及重構[J].人力資源管理,2013(1):88-89.

[7]邵明.論仲裁[EB/OL].(2004-05-13)[2017-07-06].http://article.chinalawinfo.com/Article Full Text.aspx?ArticleId=25222.

[8]關懷.對改進我國勞動爭議處理制度的構想[EB/OL].(2006-10-24)[2017-07-06].http://article.chinalawinfo.com/Article Full Text.aspx?ArticleId=34914.

[9]丹寧勛爵.法律的正當程序[M].李克強,楊百揆,劉庸安,譯.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153.

Analysis of the Pre-placement of Labor Dispute Arbitration in China

Cao Yang

In the choice of labor disputes,China has adopted the system of commercial arbitration to form a pre-placement of labor arbitration for state compulsory intervention disputes resolution.The original purpose of pre-placement of labor dispute is good,yet current mechanism has many limitations as judicial practice goes on.In this context,the practice and theory of the pre-placement of labor dispute arbitration should be rectified.Under the current new situation of labor dispute arbitration and judicial practice,it is proposed that China’s pre-placement of labor dispute arbitration should be ameliorated boldly and the function of labor dispute arbitration organ should be changed from arbitration to conciliation.

Labor Dispute;Pre-placement of Arbitration;Conciliation;Trial

D912.29

A

1673-8616(2017)06-0117-09

2017-09-08

曹陽,廣西現(xiàn)代法學研究院副院長,中國政法大學民商經(jīng)濟法學院經(jīng)濟法學碩士研究生(北京,100088)。

[責任編輯:丁浩芮]

猜你喜歡
前置程序仲裁爭議
證券虛假陳述侵權訴訟前置程序之取舍
一種多通道共享讀寫SDRAM的仲裁方法
電子制作(2018年19期)2018-11-14 02:36:44
ICSID仲裁中的有效解釋原則:溯源、適用及其略比
淺析我國股東派生訴訟制度
法制與社會(2017年7期)2017-03-27 10:45:36
淺析我國股東代表訴訟制度
卷宗(2016年10期)2017-01-21 02:00:51
國際爭端在司法介入之前有何解決之道
人民論壇(2016年31期)2016-12-06 11:14:39
爭議光伏扶貧
能源(2016年10期)2016-02-28 11:33:28
爭議一路相伴
兩岸四地間相互執(zhí)行仲裁裁決:過去、現(xiàn)在及將來(上)
仲裁研究(2015年4期)2015-04-17 02:56:33
20
原阳县| 和田市| 荆州市| 渝中区| 大姚县| 丰城市| 鄂温| 大英县| 朝阳市| 青铜峡市| 昌邑市| 红河县| 旌德县| 都匀市| 鹿泉市| 金湖县| 南昌市| 安丘市| 景德镇市| 阳东县| 射洪县| 嘉鱼县| 大姚县| 晴隆县| 蕲春县| 吐鲁番市| 靖远县| 湄潭县| 德州市| 财经| 子洲县| 宜宾县| 永春县| 英吉沙县| 肥西县| 龙胜| 长宁区| 万安县| 江门市| 阳春市| 吴川市|